-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话说汀江
“天下之水皆东流,唯有汀江独南也。”
汀江,一条发源于武夷山南麓,向南奔腾而去的福建省第三大河、闽西第一大河。其在省内全长285千米,在我市的流域面积达10955平方千米,主要流经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连城县、永定区,是流域附近居民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据史载,西晋末年,中原汉人为避战乱被迫南迁。当时的汀江流域蛮荒而偏僻,且战乱相对较少,正好成为客家先民的理想栖息之地。汀江就像一位慈祥宽厚的母亲,以其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气候和清澈的水质,哺育了勤劳、勇敢的客家人,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汀江也被客家人亲切地称为“客家母亲河”。
汀江流域作为全省四大降雨高值区之一,水资源丰富,为发展水运提供了天然条件。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长汀县县令宋慈组织汀江两岸百姓开辟航道,经过4年的努力,成功开通汀江长途航运,一改过去食盐陆运,时间长、盐价高的局面。此后至20世纪50年代,汀江航道均是闽粤赣边的主要水路交通线,承担着三地间货物来往和经济贸易的重任,往返其中的船只号称“上三千、下八百”。汀江航道成为维系闽粤赣边经济的命脉。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汀江不仅养育了客家儿女,而且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1929年5月20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数千名将士二次入闽,来到长汀县水口村,欲渡汀江,时值雨季,河水猛涨,150米宽的汀江白浪滔滔。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毛泽东从水口码头挥师过江,红四军直插闽西腹地,一举攻下龙岩、上杭,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在中央苏区时期,长汀依托汀江水路运输的优势,成为赣南、闽西各县物资集散地与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公营工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这里商店林立,市场繁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
与此同时,汀江凭借其便利的航运,又流经经贸发达的“红色小上海”,成为连接从上海经香港再到瑞金,被称为“中华苏维埃的血脉”的红色秘密交通线的重要一环,为解决苏区紧缺物资、传递情报、转移重要人员,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枢纽作用。
浪奔浪流,千百年来汀江水滔滔南下,孕育着两岸辛勤耕耘的儿女,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风云。然而,随着经济建设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汀江保护也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汀江保护,时不我待! (融媒体记者 罗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