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源


□廖彩霞

龙岩旧城中有大葑山、登高山、清高山。其中,清高山在龙岩旧城迎薰门(南门)内,山上积石奇瑰,林木葱茏。

旧志记载,清高山上有清高堂和赵侯庙等遗迹,今天都已难觅踪迹,惟山之阳还有一清代古建筑“问源堂”保存完好。

问源堂是红坊傅氏宗祠。春日,在百岁香樟庇荫下,黄墙青瓦,古朴可爱。院落外有一小巧石门,门上悬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句摘自南宋朱熹的七言绝句《观书有感》。

问源堂原为红坊船巷傅氏设立在古龙岩州的宗祠,同时也是科举时代傅氏子弟求学和参加县州学考试的寓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龙岩《船巷傅氏族谱》中有相关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洪正圆、洪正瑞的父亲在龙岩州城南门街店上方,即关帝庙左边石壁头,建起一座坐北向南,一进五开间三层的屋宇,因其居高临下,可见南门城墙外龙川河水波涛,故命名“观澜堂”。房舍为两旁对称结构,中间正厅一间,左右各正房两间,迄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清道光年间,红坊船巷人氏傅华川行堪舆(风水)术,常年在龙岩州城行走,“观澜堂”这座位置绝佳的楼房被他相中。1822年春,洪家人手头窘迫,打算出售“观澜堂”。傅华川得知信息,星夜赶回红坊船巷,召集族人商议集资置买该处房产。当年5月,傅氏举族集资“壹仟多金”向洪氏兄弟买下“观澜堂”,作为祭祀傅氏三世祖亦川公派下列祖列宗的宗祠,并作为傅氏学子进城求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寓所。为表崇文重教,在厅上还设立文昌神主。祠宇房间,闲暇时租给商家作寓栈兼仓库,按年收取租金,供作祭祀之资。从此,傅氏家族“文运大兴,英才蔚起,连掇巍科,蜚声凤阙”。傅氏欲后人溯流而不忘先哲远见之明,把“观澜堂”更名为“问源堂”。

且问傅氏之源——

红坊傅氏开基始祖一郎公,号康启,讳景荣,祖籍江西临川鹏田村。傅景荣从小聪慧过人,精通命理,他长期往来汀漳间,认为红坊船巷“地势夷衍,民物淳阜”,是个好地方。明朝天顺二年(1458)傅景荣26岁时从江西迁居福建龙岩红坊船巷,开枝散叶。此后,傅氏一脉,在红坊繁衍生息,才俊辈出,其中四世祖傅文瑶为明代龙岩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曾脍炙人口。

傅氏文脉深远,正是源于其祖上轻财重学的传统,我挺佩服傅氏先祖置业为学的长远目光。从地理上看,“龙岩州形胜莫如石壁头,其地势自最高亭耸起,高峦蜿蜒至界峰亭,分三支。左支落脉结州衙,中支落脉结学宫,右支落脉趋至文典书院展开体势,石笋嶙峋,洵为一州巨观焉。”因地势优越,问源堂在数百年自然灾害、战乱兵燹、社会动荡中能独善其身。问源堂“左邻州衙,后有学宫,右为武庙”,当时周边的教育、卫生、交通、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和资源齐全,按当下的话说,乃妥妥的“学区房”。

下井近在咫尺。县志记载:“泉自地涌出,水视上、中井尤为甘洌,有‘新罗第一泉’之称”。问源堂比邻的街心花园溪南桥那侧当年是城墙,城墙下是渡口,有浮桥连到溪南沟通两岸交通便利。街心一带南门头店铺林立,几十家旅店、酒杂、京果、布店、铁铺、五金、照相等店铺热闹繁华。

站在问源堂前,一溜河卵石砌垒的矮围墙外,翠屏、登高、天马、莲花诸峰尽收眼底。门前龙津一川潋滟,耀金沉璧,浣女互答,锦鳞游泳,琼楼玉宇倒影于此,银盘宝镜落泊于此。一时风景,千态万状,让人恍惚有隔世之感。

“问源”,既问堂之源,又问族之源,亦问水之源,也问人生之源,还问万物之源。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源而终归于“无”,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人物有尽,风月无穷。熙来攘往的问源堂客人们,又有几人能得其中的意趣之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