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秀塔遐想
□练韬
“阳康”之后久未出门,心内颇思寓外风景,遂揽衣推枕,步入岩城风色。出门前并未想好该往哪去,只是由心信步,止乎所止。或许是昔年就学于龙津河畔,懵懂间,竟来到挺秀塔前。天气并不算好,不见彩彻区明,甚至有些烟雨蒙蒙,大概因为很多人“阳过”了罢!我在心里一哂。
挺秀塔,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符号!说它熟悉,多少年来,多少人多少次经由塔旁,穿过三角桥,去往人海茫茫,只恐他乡作故乡;说它陌生,多少年来,多少人多少次路过塔旁,只是惊鸿一瞥,不曾驻足端详!我想起中小学时代学校下发的作业本,封面就是晴空之下俊美的挺秀塔。猛然回首,于我而言,原来挺秀塔不仅是故乡的标志,更早已成为精神原乡的一隅。
然而我却没有仔细思考挺秀塔,面对过往的时空,岂能不感到羞惭!
挺秀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已跨过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训“挺”为“拔也。从手廷声。徒鼎切”;“挺”就是“拔”,拔地而起正是傲立,傲立生傲骨,“挺”何尝不是代表着龙津傲骨、红土雄风呢?“秀”乃会意字,上为“禾”,下“乃”是禾穗摇缀,参差披拂之象形,“秀”之本义便与谷物生长相关,后引申为荣茂,所谓“佳木秀而繁阴”是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更进一步,便具有“秀美”“秀丽”之义,“秀”岂不是风神高举、情致翩翩?“挺秀”二字兼具傲骨与风神,这让我想到了“风骨”。挺秀之塔,足可谓是闽西大地熠熠风骨的象征。它久立风云,目送时光,屹立弥坚;它照水情柔,点缀河上,风情万种。
挺秀塔立于龙津河上。塔是凝固的坐标,河是流动的卷轴,挺秀塔在绵绵奔流的龙津河上锚定时空的标点,形成关乎“变”与“不变”的隐喻。澹澹龙津象征线性前进的历史,寄托着龙岩人民顺乎时代潮流,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理想,是龙岩“变”的象征。当我们的目光由挺秀塔向左移动,龙津河畔修缮了中央苏区金融街,已建成福建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街,这当然是求新求变的新气象,浓缩了日新月异。挺秀塔穿越风雨,依然矗立于日月江河、变幻不息的龙津之上。当时光伴随流水匆匆而去,挺秀塔凝练了“不变”的寓意。乌瓦白墙、焕然一新的中央苏区金融街,固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的新变,但其内嵌的对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自觉,足以昭示闽西人民初心未变,若锚如磐。从革命年代到改革开放新征程,在这片土地上,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与拥护,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岂不是“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前赤壁赋》)挺秀塔旁的故事还在继续,诉说着红土苏区“变”与“不变”的传奇。塔偕龙川一片悠悠,足令人遐思无尽。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