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叠加 大美营仑

图为营仑村俯瞰。
□ 陈龙林
在漳平,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营仑。她像一个深闺人未识的玉女,静静地安卧于山水之间的一方宝地。跟随漳平市作协采风团走进营仑,方知她的头上戴了不少桂冠,多姿多彩,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刚进营仑村口,省挂职村第一书记刘春根便递上村里名片:“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茶王村”“革命基点村”等等。走进村庄参观,更真切体会到“何必漂洋过海,眼前即是南洋”这一金句的含义。是的,营仑村属南洋镇,她古朴典雅、端庄大气,茶韵飘香、繁荣富足,村民脸上洋溢着自信豪迈、轻松幸福的笑容。
尽管没有深入调查,但营仑给我的印象已经足够美好。她色彩斑斓,古色、绿色、红色“三色”叠加,互相融合,映照出大美营仑。
营仑是属于古色的。在这块土地上,前有麻氏先祖应隆于明洪武年间,从延平府尤溪县车碓坂村迁此开基;后有张氏先祖廷汉于万历年间从漳平县感化里徙九鹏社南洋头前乾,迁播营仑新寨。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兴家立业,建起了留传至今的古厝。从空中看,营仑传统古民建筑群呈扇形网状分布,蔚为壮观。现存清代古民居有20多座。主要有“肇基堂”“志道堂”“纲德堂”“敦德堂”“五桂堂”“盛德堂”“数茂堂”“德庆堂”“应德堂”“双福堂”“茂新堂”“在福堂”“统新堂”等。其中“肇基堂”为麻氏开基祖祠;堂上悬挂“望重达尊”牌匾,系乾隆二十年二月毂旦文林郎知漳平县事曹纶为乡宾麻新英所立。走进这些古色古香的闽南风格四合院,看到窗花斗拱精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墙壁彩绘,不禁赞叹古代工匠的建筑工艺之精湛!
营仑的民间信仰和民俗历史悠久。据漳平市道教协会调查,营仑显灵宫供奉“相公爷”田公元帅以及窦判官、郭太尉三位神明,莲花宫供奉释迦牟尼,皆肇建于宋代;保灵宫供奉张公法主,始建于清代。迎花灯的民俗活动在营仑流传了几百年。迄今,村中花灯戏台每年正月都上演。
营仑也是绿色的。境内三面环山,森林密布。辖内李坑卓有原始森林5000多亩,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现有水仙茶园面积2600亩,全村有一半以上村民都以种植茶叶为主,茶叶成营仑村的重点支柱产业。
漳平水仙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紧压乌龙茶,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漳平唯一的水仙茶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兴裕大师带动了一批制茶能手,在龙岩市和漳平市举办的历届茶王大赛中屡获大奖和“茶王”称号,为营仑村赢得“茶王村”的美誉。
营仑是一块红色土地。1929年8月7日,朱德军长率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军部从宁洋往漳平途经九鹏溪沿岸各村,留下了营仑村村民麻玉冰父子协助红军渡溪而获赠一件蓑衣和一把军用镐的动人故事,在营仑村播撒了共产党带领穷人闹革命翻身得解放的种子。漳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数茂堂”是营仑村赤卫队和营仑苏维埃政府的驻地旧址。营仑村赤卫队英勇善战,当时被称为“人民保护神”。1929-1936开展的土地革命斗争和游击战争中,营仑村赤卫队和苏维埃政府以“数茂堂”为据点,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民团及地主恶霸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为保护一方安宁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走在这块红土地上,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当下,省委台港澳办干部刘春根挂职任村第一书记;福建光大银行与营仑村结对帮扶。在他们的带领或帮扶下,营仑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整合古村落、好生态、茶产业等各种资源优势,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营仑。
营仑,从传说中先祖们以牧羊为生而名的“羊仑”走来,已成长为九鹏溪畔一颗古朴而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