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七月七说麻老

梁政 摄
□ 杨培武
又是一年七月,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传统节日了。龙岩人有句俗话,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吃七夕”指的是出嫁了的女儿在第一年的七夕会收到父母送的麻老。说是麻老,其实父母送的礼物还是不少的,有石榴、苹果、菠萝、韭菜花、花生等共十二种食品,充当主角的当然是麻老。父母送这些礼物给结婚不久的女儿,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爱护,也许还保留了乞巧节礼仪的一些痕迹吧。
麻老又写作“麻佬”,又称为“麻茶”。它作为一种食品的历史应该很久远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明代中期的宋诩撰写的《宋氏养生部》中记载的炒米糕的用料和制作与龙岩麻老有很多相似之处。宋诩是明朝中叶的松江(今上海)人,他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撰写了《宋氏养生部》一书,该书共有六卷。他应该是一个美食家和食品制作专家,这本书共收录了一千多则菜点及糕点的制作方法和食品贮藏方法,内容相当丰富,把本书称为食品制作及贮藏大全一点也不为过。该书记载的“炒米糕(南粤以方切者为糖方)。用白糯米炊饭,湛清,暴干,沙中炒虚圆,杂炒芝麻,以赤砂糖和饧置热锅中溲匀,取起揉实,候冷切为片,或乘热手规之为欢喜团。”这里说的把炒米糕切成方块的糖方,说来确实很像麻老,它应该就是麻老的雏形。糖方的制作距今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麻老从什么时候起在龙岩成为一种美食和礼品现在还查不到有力的证据,它什么时候在龙岩开始制作也无从考证。这或多或少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遗憾。
七月七吃麻老的从何时起流行虽不可考,但龙岩人依然世代这样传下这种习俗。直到今天,其热情仍然有增无减。除了有女儿出嫁需要买麻老外,一般龙岩人在七夕前也会忙着买些麻老尝尝,或者走亲访友时做“手信(小礼物)”。说到买麻老,就不免要提到龙岩麻老的王牌产品“曹素英麻老”。“曹素英麻老”是龙岩麻老中的精品,麻老中的“香、脆、酥”及“甜而不腻”等特点在它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深得龙岩人的喜爱。
“曹素英麻老”是以它的制作者曹素英命名的。今年六十多岁的曹素英是红坊南阳人,她是龙岩麻老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之一,是红坊曹氏麻老的第三代传承人。说起红坊麻老,那可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它的制作到今天已经有百来年,现在已经是第四代的曹宇宇在当“掌门人”了。红坊曹氏麻老的第一代传承人是曹炎盛,他出生于清光绪六年,少年时曾外出学艺,学习一些传统的糕点制作方法。学成之后,回乡开了小作坊,制作麻老、面饼、老花等糕点。后来,他又把制作糕点的手艺传给了儿子曹村桂。曹村桂小名“红九二”,那可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他学会了父亲教给的做糕饼的方法,又于1936年左右到龙岩的白沙镇寻名师继续学艺。他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学得十五种精美糕点的制作方法。他的技艺精湛,制作精良,在红坊闯出了一个不小的名头。
红坊曹氏麻老的第三代主要传人曹素英,1975年开始她就向公公学做麻老和传糕饼的制作,从此与麻老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聪明能干,能吃苦耐劳,爱接受新鲜事物。她很快就熟练掌握了麻老和其他糕点的制作技巧,成为龙岩麻老的传统手工制作这一技艺的传承者。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麻老的制作生产销售也迎来繁荣的春天。1996年,曹素英对传统的麻老进行了改良,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种,对配料也进行了改进,因此,红坊麻老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在红坊等地大受欢迎。曹素英用她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龙岩糕点领域开辟了属于她的一片天地,也给了她不少的挑战和荣誉。2016年,曹素英参加了“龙岩网”举办的江湖厨艺大赛获得二等奖;2018年8月曹素英麻老在“新罗老字号”评选专家打分环节中排名第一并被评为“新罗老字号”;2018年8月红坊麻老被评为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素英被推荐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龙岩电视台、厦门卫视等媒体陆续走进了曹素英家,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餐桌上的节日》到她家录制麻老制作的节目。曹素英从容地在镁光灯下演示了麻老制作的繁复过程,获得了观众的好评。《餐桌上的节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麻老这一极具龙岩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也向人们介绍了龙岩人与七夕及麻老的深厚渊源,龙岩麻老也借助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走出龙岩,走向全国。
为了让麻老这个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2016年开始,曹素英让儿子曹宇宇学习制作龙岩糕点,重点学习麻老的手工制作。曹宇宇高中文化水平,比起祖辈父辈来强多了。他把秉承麻老生产的“健康、环保”作为自己的责任,并用这个理念来对其糖含量及其他配料进行大胆改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艰苦学习,他已经掌握了龙岩糕点的制作方法,尤其是麻老的做法。如今,他现在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一个合格的手工传统制作麻老的传承人。
手工制作麻老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从淘洗糯米到蒸米饭、晒饭干、炒米香、熬糖……从米到麻老据曹素英说一共要经过十四道工序,这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让制作者汗流浃背。现在很多做麻老的师傅都不用传统的手工来做,而是采用半机械化的手法来做了,有的直接到市场去买米香,加上各种配料,碾压成型,包装上市了事。我曾问过曹素英,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去买现成的米香,却要一锅半斤一锅半斤地慢慢炒。她告诉我说,龙岩有句老话,爱贪快,不是鬼就是怪。只有慢慢地把每个环节做好,才能做出佳品和精品来。我就是要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好方法,把事情做好来。这纯朴无华的话,就是曹素英为龙岩人做出精品麻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