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治理 护卫清水

——漳平市精准推进河湖治理记


□ 融媒体记者 曾俊钦 通讯员 张学东

20日,记者从漳平市河长办了解到,漳平市和春溪通过两个月治理,水质从Ⅴ类水提升到Ⅲ类水。

这是漳平市在实施河长制过程中采取全域治理,精准推进河湖治理的缩影。

近年来,漳平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位推动、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全面落实,精准推进河湖治理,境内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目前,该市国控、省控断面综合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以上,优良比例100%,境内六大支流综合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水标准。

河长带动 创新机制显实效

漳平市级总河长以上率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定扛起政治担当,把河(湖)长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内容,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河长推进会,部署推进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带头深入河(湖)一线开展专题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为市乡村三级河长做出榜样示范。

“为推动河长治河责任落实,漳平市境内七大支流全部由一名副市长担任河长,实行每月巡河、每月开展一次河长推进会制度,现场解决河道生态水环境问题。”漳平市河长办主任叶盛寿告诉记者。

实施河长制以来,漳平市级河长共开展巡河502次,解决河道治理问题217个。有力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落实。

部门联动 各司其职成合力

漳平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自然资源局、工信科技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联合联动形成合力,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全市开展以“五治”攻坚为抓手,落实精准治河。

叶盛寿介绍,“五治”即“治砂”“治渔”“治猪”“治污”“治水”。

“治砂”方面,集中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联合开展执法巡查495次,取缔非法采砂点59处,依法立案7起,有效维护了河道秩序。“治渔”方面,开展打击电、毒、炸鱼等渔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多部门联合执法185次。“治猪”方面,重拳出击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全市共投入资金2.1亿元,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4013户,面积120万平方米,消减生猪45万头,完成生猪养殖场升级改造536个,立案调查36家,处罚8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起。“治污”方面,全水域进行体检,投入1.2亿元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投入965万元实现污水处理乡镇一级全覆盖,共建设344套设施。“治水”方面,投入12.34亿元实施城区高水高排、九龙江防洪工程、中小河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项目23个。

跨境联动 上下游齐心共治

实施河长制以来,漳平市与周边县(市、区)开展跨境处理水情问题、上下游联动12次。强化司法衔接,设立河道警长制、检察院驻河长制办公室联络点、法院驻河长制办公室法官工作室,通过联合执法、督办案件、宣传普法等方式,为河长制工作保驾护航。

漳平市检察院与安溪、大田、永春等县检察院建立流域管理保护协调工作机制,开展跨区域生态保护监督,与永春、大田等县河长办建立涉水资源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我们还建立了饮用水源保护、水域生态保护、区域信息共享、跨区部门联动、诉讼监督协作、公益诉讼配合、生态环境司法修复、联席会议等8项工作机制。”叶盛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