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温暖三代人
□ 李莉
清明前,连日风雨大作,故乡的老宅又漫水了,跟着父亲回去整修。许是太久未回老宅,它的样子让我有些失落,曾经那么大的宅子,已是人去楼空,破败不堪。
走进内屋,青石地上苔迹斑斑,陈设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土灶、大口铁锅、木方桌、长木凳、八仙桌、脸盆木架,渐渐把我拉回童年,一大家人围桌而坐、有说有笑的时光。客厅角落的墙上挂着一根高山竹扁担,经历岁月风霜,依旧油亮。轻轻地取下,不禁潸然泪下,这根扁担曾经承担和支撑着一个12口之家的生计,浸透着祖父的汗水,满怀祖父深沉的爱。
祖父的父辈原是远近闻名经营宣纸生意的大户人家,膝下七子五女,随着儿女渐长,又因友人家道中落需变卖房产,就在县城购置了一处带花园的三进式大宅子,最多时住着近百人。优渥的家境,祖父年纪最小,倍受宠爱。但祖父15岁那年,他的父亲下南洋办货遇海难过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一大家人手足无措,母亲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为谋生计,年幼的祖父只得跟着兄长们做挑夫,来往于连城、龙岩、长汀之间走货。这一走就是26载,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养家的重担。
连城到龙岩,现在驱车不过一个半小时,可那时挑担徒步往返是何等艰难!依稀记得,祖父说他走货龙岩一趟来回至少要7天,头天备足货物,整理好担子。次日清早启程,到达新泉、庙前一带已是夜幕,休憩一晚,第二天继续赶路在大池休息后再往龙岩,卖出货品又带着龙岩的时新货物返程。如此日复日,年复年,这条走货的道路留下祖父艰辛的足迹。
祖父成家后,十个儿女嗷嗷待哺,让他倍感压力。为了让儿女们吃饱穿暖,他又多走了梅州、潮汕一带的货,有时候一走就是一个月。祖母说,祖父一出发走货,她的心就没有一天不悬着,也就是从那时起祖母开始信佛,每天为祖父诚心祈祷。有一次,祖父刚出门走货,第二天就两手空空回来了,嘴里不时叹气。原来出发不久就遇上土匪,货物被抢劫一空,只能折返回来。祖母安慰他,只要人平安,钱慢慢挣,她拿出自己珍藏的嫁妆首饰,让祖父再去置办货物。夫妻合心,共同维系、呵护着这个大家庭。
祖父常年不在家,孩子们却都跟他十分亲和。每次回来虽收益不多,但他总会带些小礼物给孩子们。自己再疲惫也顾不上休息,跟孩子们讲述路上的见闻和趣事。有时,他也会操起扁担,挑着孩子们嬉戏玩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祖父总是面带微笑,神态悠然,没有长辈的威严,让人容易接近。
选择挑担走货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精神的磨炼。祖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挑货、送货,也为自己创下了良好口碑。一年夏天,天气炎热,祖父到梅州走货回来,身上的汗衫满是血迹。为了不耽误交货时间,祖父忍痛咬牙一刻不停地坚持着,任由血水浸透衣服。祖母给他换洗时,衣服已经和皮肤粘在一起,祖母只得用剪刀一点点地帮他把衣服剪下来,祖父疼得满头大汗,硬是没叫出一声,可祖母早已泪如雨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的便利,挑担异地走货渐少,祖父便准备一些家常用品在本地的乡间走货,赶各个乡镇的圩场,生活算是稳定了一些。他诚信经营,服务周到,经常帮助乡邻带信捎物,货走得十分顺畅,也攒了些积蓄。
孩子渐渐长大,儿女们挤在几间老屋里,祖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跟伯父、叔叔们商量着要将自己几十载艰辛挑担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另建新房。为了节省开支,60多岁的祖父带着儿女们到附近的河里采沙,到山上采石,又操起他的扁担,一担一担挑回来。从图纸到施工,一砖一瓦、一木一梁,看着墙砖垒高,新居初具规模。新房落成,祖父把儿女们召集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家产、宅地、新房分成等分给儿女,自己和祖母却还住在老屋,节衣缩食,安享晚年。对他而言,这满堂的儿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为国为家都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就如这伴随祖父一生的扁担,承载着一个家,温暖着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