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市说魁
□南河
“山水峙流观德性,玉珠辉媚见文情”,永定抚市福盛楼大门上的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作为商贾的永隆昌楼主黄氏父子,以“君子”的言行律己,强调儒家的“德性”与文情的不俗情怀,也显示出黄氏父子与他们同时代的一般商人不同的一面。福盛楼右大门的对联“素位而行君子愿,百祥皆降善人居”,倡导的是“素”与“富”在行为与目的上的互通,模糊了传统价值观上的士与商的界限,颇为难得。
“永隆昌”土楼及其家族的这种“士”“商”交融的双重身份,在福建烟草史和永定科举史上,都具有典型意义。史载:“永定所产条丝烟,品质精良,驰名海内外,素有‘烟魁’之誉。清乾隆时,定为贡品。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三年(1914年),永定条丝烟在‘南洋劝业会’和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博览会’上,均获优奖。”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抚市仅社前村就有条丝作坊近百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日产条丝烟8吨多。其资本在10万银圆以上的大烟号有31家,年均盈利最多的前两名,被黄氏家族所经营的商号包揽。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黄氏一族,于科场也颇有斩获。单以清代为计,黄氏就有进士2人,明经进士3人,举人12人,武举人2人,各项贡生 l0人,孝廉方正1人,列传题名1人,文苑传题名5人,文官7人。这,应该得益于抚市先辈们的远见卓识。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魁”,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他们就建造起“聚奎文馆”,让适龄童子全部入学接受教育。聚奎文馆之后,乾隆十七年(1754年)又出现竹林文会,在土楼内设学馆、书院者日众。既重商又崇文,成就了抚市土楼群厚实的人文积淀,著名人物层出不穷。
永隆昌楼主在商业和文教上取得的成功,源自永定土楼商人可贵而独特的品质:“善为宝”。楼主把副楼取名为福善楼,就充分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君子”的言行律己,积善行德,在抚市的楼主烟商中并不是个案。话说清乾隆年间,实行海禁,皇上下令追捕出海谋生之士。一“海盗”在闽南一带被官府追捕,一路逃亡,流浪到抚市社前村的庚兴楼。此楼内设有大型条丝烟加工作坊,前后楼门均有人全天候值守,没有发现外人,只是剩菜剩饭常常不知去向。家人怀疑有贼,将此事向楼主赖庚兴禀告,庚兴了解到,家中没丢失其他任何东西,估计是有人来到楼中避难,叮嘱家人不必报官,不得兴师动众,不要惊动来人,并主动让出剩饭剩菜。
半年后,偷食者主动离别,留下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表明自己是流落于此的“海盗”,许诺今后凡“利”字号(庚兴的条丝烟商号)的货物均可在海上通行,给予保驾护航,自己愿做其海上保镖。从此,庚兴条丝烟的海外贸易航线得以开通,“利”字号条丝烟品牌享誉海内外。
“行恒言物家人吉,义路礼门君子由”“亨以正,厚德载福 ;礼之用,和气致祥”“利生有象泽弥远,义本无私德至公”……行走在抚溪河畔,读着土楼门楣上一副副闪耀着人性之光、道德之光的联句,回味着发生在土楼群内的一个个传奇故事,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魁”的真正内涵。
海纳百川、敢拼会赢——“魁”,是容山纳海的气度,是山海交融的情怀,是永定客家人代代赓续的文化血脉。在今天的闽西客家人乃至整个福建烟草人身上,“魁”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魁耀千秋。魁,在闽西大地,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呈现、集体自豪感的迸发,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内在品质的积淀。
岁岁年年,“出魁”的大戏在这里上演;年年岁岁,山村的狂欢总是不知疲倦。
一轮圆月在清凉的晚风中升起,礼花满天,锣鼓喧腾,又一出古事大戏正在上演……我的心头涌动着莫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