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家乡的粄


□宋客
我喜欢吃粄,不但果腹,且能寄托乡愁。
粄,客家话念ban,本意指大米制作的食品。在客家地区,粄也是一类传统的特色小吃。按制作工具、制作原料、制作工艺、佐料成分、制作形状、制作效果看,粄的名称五花八门,说法不一,或称:发粄(冇粄)、糍粄、捆粄、红桃粄、挼粄、红粄、甜粄、味粄(萝卜粄、芋子粄、菜头粄)、艾粄、苎叶粄、年糕粄、煎粄、酵粄、味酵粄、油麻粄、敛粄、拐子粄、大笼粄、碗粄、黄粄、搅粄子、擂粄子等。我的家乡能根据不同时令,做出许多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粄。最常见的有簸箕粄、禾米粄、苎叶粄、煎粄、糍粄(粑)等。
簸箕粄
簸箕粄,又名汤皮粄,长汀、连城一带叫捆粄,有的地方叫“肠粉”,以旧时用竹制簸箕蒸粄皮,粄皮熟时会稍离簸箕浮起而得名。客家学者王增能先生在他的《客家饮食文化》一书中,对簸箕粄的制法有详细描述:(1)先把大米浸湿,用双手搓揉,直到洗米的水不见浑浊为止,然后加进适量温水(一斤大米约放两斤水),浸泡2—3小时,复加少许米饭,与米搅匀。然后将米一勺一勺舀进磨盘磨成粄浆。再用油涂滑簸箕,用勺子舀起少许粄浆倒入簸箕上(上世纪40年代改为铁皮蒸盘),双手抓住簸箕(或铁皮盘)的两端,摇匀粄浆,使之平薄地遍布簸箕。然后放入大铁锅里,锅里的水不宜太多,也不能太少,与簸箕底盘保持寸许距离为度,用猛火蒸3分钟,然后端起簸箕,用竹签或筷子把已蒸熟的粄皮划成若干块,随即剥起粄皮,一张一张地平摊在干净的筛子或木板上,切去边角。(2)将瘦肉和香菇切碎,加猪肉炒熟,并把时鲜菜蔬炒熟。豆腐则放在锅里煮20多分钟,然后取出切碎,倒进适量茶油(或花生油)于锅里,待油沸时投入虾米末,炒熟,再放入豆腐和酱油搅拌数次,稍煮几分钟,撒下葱末。然后取陶粄一个,粄中倒置一个大碗,把炒好的馅料铲到粄头里,以免馅料过湿,影响粄皮韧度。(3)每块粄皮均放上约半汤匙的馅料,随即从粄皮两端卷折,使成条块,这就是簸箕粄。吃时,装在盘里,在粄皮上涂抹熟香油、胡椒粉、辣椒油、沙茶酱之类佐料。如今,簸箕粄走进大街小巷,成为坊间美食。
禾米粄
禾米是粳米的一种,味香,因产量不高、出饭率低、收获时脱粒难,故尤显珍贵。禾米浸泡磨成粄浆后倒入铁锅中,始用猛火、继用文火煮熬,同时用锅铲搅拌粄浆。一俟粄浆成团状,即起锅置之笼床蒸熟。复将蒸熟的粄团倒入石臼中,以T形木槌捶打。另还可用模具印压成各种花纹的饼状,吃时方便,送人美观。禾米粄可炒可煮,配上虾米、豆豉、香菇、竹笋、鸡汤等配料,味道鲜美。“搅粄子”“擂粄子”做法相同。
煎粄
按8:2或7:3配比,取粳米、糯米同时浸泡,沥干,倒入石臼中碓成米粞,用“箩斗”筛成“粞毛”,无法筛出的米粞再倒入石臼,直到筛出“粞毛”为止。家中开始熬红(白)糖水,滚沸的糖水注入置放在盘篮里的“粞毛”,用力搓揉,致米粞结成粄团,然后捏成两个手指般大小的粄条(或球形的粄子)。花生油(菜籽油)倒入大铁锅中猛火烧滚,即把粄条(子)投入锅中,当炸得色泽金黄、浮起在油面时即熟即食。因圆形的煎粄,外形酷似枣子,故又名“笑枣”。煎粄是过年待客、回礼的佳品,置入缸中,添油浸透,可吃到次年农历五月。
苎叶粄
取“绿叶种苎麻”的叶子,投入锅中煮沸,捞起置砵中或木桶中以醴泉水漂之。另取粳米、糯米各二分之一,以清水搓洗、浸透、滤干,倒入碓臼捣碎,用“箩斗”(一种针眼大小的筛具)筛出米粉(俗称“粞毛”),将漂于醴泉中的苎叶压去水分,揉成团,一起倒入碓臼中同米粞再碓,使之充分杂糅,复从臼中取出,以双手做成一块块碗口粗扁圆状,置蒸笼中蒸熟,即成苎叶粄。
此外还有艾叶粄、白头公粄、黄粄,并非补粮米之不足,而是取其药用价值及耐饱易储等特性。
糍粑
糍粑,也叫糍粄,是客家地区常见的小吃。取糯米洗净,浸透,捞出沥干,放入饭甑蒸成熟饭,趁热倒入石臼中,先是用T形木槌频频擂压,使饭粒粘连,接着以水沾湿木槌尖端,再高高举起,用力击打。一旁的女子双手沾水,连续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使其均匀。俟糍粑稀烂如泥,不见饭粒痕迹时,糍粑始成。起臼后,或压成偏扁形碟子状的大糍粑,或压成扁圆形铜钱状的小糍粑。有的事先将黄豆、芝麻或花生仁炒熟,碾成粉,加进白糖,以此作蘸料,柔韧甜美,不沾牙,异香扑鼻。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