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紫献居


图为紫献居。摄于上世纪50年代(黄氏族人供)

□陈健

近日阅读黄薇、龚陶怡伉俪著的回忆录《风雨人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一书,其中的《访问革命圣地延安》,叙述了作者黄薇于1938年7、8月间访问延安时,受到毛泽东设宴招待的情形——

“毛主席知道我的老家在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很感兴趣……他问我的老家在龙岩什么地方,并且对我的家庭情况问得很详细。当我告诉他,我家在龙门镇赤水桥村,是一座二层楼房,屋子大门前竖立着三根石刻的大旗杆时,毛主席兴奋地说,他知道这个地方,他曾经到过那里,还在那里住了几天。说,记得围墙内还有一个不小的池塘。我赞赏他的记忆力惊人。毛主席说:‘因为你家是一个书香世家,在当地相当突出,所以印象比较深’……”

抗战时期的战地女记者黄薇,龙岩龙门镇人,新加坡华侨,曾留学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1938年以新加坡《星洲日报》记者身份到延安采访,三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她在三个多月的采访中,足迹遍及40多个县,先后采访了贺龙、萧克、聂荣臻、陈锡联、左权等八路军著名将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其他人士等。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百余篇通讯,报道共产党领导的英勇抗战,揭露日寇在中国令人发指的兽行,呼吁侨胞支援共产党八路军。这些通讯先后在《星洲日报》及《星洲晚报》连载6个多月,许多华侨报刊纷纷予以转载,在海外读者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为坚持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后来,黄薇担任了菲律宾《华侨导报》总编辑,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近日,我专程走访了被毛泽东称为“书香世家”的黄薇祖宅——紫献居。

处于龙岩城西龙门镇龙门村赤水桥的紫献居,是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二进合院式土木二层结构的楼房,坐南向北。斯宅虽已老旧,但大门前的池塘尚存,池面虽然只有几百平方米,水面却是平静无比;大门上紫献居三个大字,刚劲有力,婉转流畅,尽管墙体斑驳,字匾依然醒目。只是三根石刻的大旗杆不见了踪影。当地人介绍,紫献居可谓风水宝地,蓝田生玉,建成后的200多年来,人丁兴旺,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辈出,遍及各地。

科举时代,获得功名的有举人黄树人、贡生黄秉元、黄树棠以及监生、庠生等多人。黄秉元与黄树人、黄树棠为父子,后人称其为“父子三举贡”。

废除科举制度后,紫献居依然桃李芬芳,再续辉煌。黄宝枢(1870-1946年)于清末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创办学校并任校长,同时兼职省立九中(龙岩一中前身)国文教师,1918年出任广东省宝安县县长;黄宝枢的亲侄黄复康(1902—1981年),是黄薇的胞兄,为著名侨领、归国华侨工商业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人大常委、省工商联副主任、省侨联副主席;黄复康之子黄清渠(1929—1989年),1949年从南洋归国考入大学,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继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深造后留校任教,曾任副教授,1982年调广东省科学院任副研究员,1984年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还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为建设国家,发展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竭尽全力。他们一家三代四人,得到了“三世四贤能”的美誉。

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的黄麟书,科举制度废除后,兴办学堂并担任学堂山长(校长),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其子黄阁辉(1898—1982年),长期从事办学、教学工作,先在厦门大学任职,后于集美高中、龙岩师范等校任教,其学子遍及海内外;嫡长孙黄六洲(1919—2009年)、孙媳林一菊,长女黄疆完、婿黄村生,四女黄亚民、婿周炳麟(夫妇均在新加坡新民学校)以及曾孙等都在学校任教(或任校长),被赞为“四代九执教”的教育世家。

……

伫立于紫献居前,思绪穿越时空。1929年5月23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首次攻下龙岩城后,为了引诱在广东参加军阀混战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主力全部尽快回到龙岩聚而歼之,红四军前委决定再次攻打龙岩城。6月初,毛泽东居于紫献居,部署、指挥6月2日二打龙岩城的战斗。第二次攻打龙岩城的胜利,留给伟人的印象当然深刻的。因此,当黄薇提到紫献居时,毛泽东无不兴奋地说:“他知道这个地方,他曾经到过那里,还在那里住了几天”。

纵使历史的年轮不经意间在紫献居上留下了“皱纹”。但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时至今日,紫献居后裔依然人丁兴旺,书香飘逸。

紫献居的传奇,随着时光如梭而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