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宗祠的“忠孝廉节”


□罗卫宏 文/图

大凡客家宗祠正厅的白壁上都书写“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源于朱熹刻于岳麓书院的手书,既是儒家传统的社会规范,又是客家宗祠的装点之笔,更是用以彰显乡风、教化子孙心存正气的一种承载。

“忠”本意指诚心诚意,尽心竭力做人做事,体现在品德上正直厚道、态度上忠诚忠信、行为上克己利人、对事上执事以敬,孔子把为国立功,恭敬职事视为忠,也是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作为忠的内涵。“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是一种情怀、一种实践,当代的忠是弘扬中华传统之忠实的美德,是赤诚无私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信仰、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家庭,中国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在家孝亲,但更要有家国情怀、为国尽忠,必要时为国家、为人民移孝作忠。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用行动诠释“对党忠诚”的入党誓言,把传统忠德的家国情怀提升为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

“孝”,是中华传统文明最本质、最核心的观念之一,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指孝敬父母的情感和有责任的立身处世。孟子说:“百善孝为先”,孔子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是对他人的关爱,但首先应从爱父母做起,就是孝。赡养父母是孝的基础,但不是孝的全部,包含“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祭义》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孝是儿女有成就让父母得到社会的尊重;其次是不能因为子女过错的所作所为让父母被世人辱骂;最基本的孝是尽心尽力的赡养父母,“扬名声,显父母”才是大孝。

“廉”,《吕氏春秋·忠廉》称:“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一个人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不改变做人的立场和原则,就是廉。廉不仅是为官者的权不谋私、廉洁奉公、从政清简,还是为民者遵纪守法、不贪不占、诚信交易等品行,廉是一种操守、一种德行、一种精神境界,它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是一种高尚的价值取向和从政操守。

“节”,是操守节气,也称气节,指人的志气和节操,是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操守及在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孟子·滕文公下》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客家先人教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后人凡人处世,当养浩然正气、高风亮节,为人要有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和不屈的品质。节又有:节义、节烈、节孝、节俭、节减、节制等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