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思想如炬照亮前路


□ 谭红

从1921年到2021年,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仅有50多名党员不断发展壮大到9100多万名党员,带领中国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面貌、民族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一个已经成立百年的政党,依然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国内外众多人探讨的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唯物史观、党史观,回望百年奋斗史,把握规律总结经验,系统回答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并为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指明了方向。

初心不改,笃行致远。执政理念、执政取向,体现政党性质,决定政党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吸取人民的智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信守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更加坚守初心使命,坚定人民立场,更加坚定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伟力。

思想引领,乘势而为。历史发展,文明的兴盛,人类的进步,从来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带领中国实现了从“跟上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先进的思想总是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品读百年党史,不难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标”,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释放源源不断的强大理论力量,指引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理之光指引复兴之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继续凝聚全党智慧,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精神传承,大道无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十个坚持”既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伟大建党精神“解码”。在伟大的建党精神指引下,我们的党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在失误后拨乱反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不管遇到什么惊涛骇浪,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目标,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披荆斩棘,不断奋勇前进。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伟大建党精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拉开了百年征程壮丽史诗,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面对百年变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以史为鉴,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初心,砥砺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新的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永定区委老干部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