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岐岭有座重庆楼


图为重庆楼外大门

□ 陈立坤 文/图

客家人聚族而居,邻里和睦。他们的土楼依山形地势而建,高低方圆,错落有致。周围土楼均有楼名,而有趣的是大部分楼名好像兄弟子侄一样互有关联。如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先有聚奎楼,旁边是聚和楼,再上去是聚庆楼。聚庆楼再衍生下去是重庆楼。聚奎楼旁边有福星楼、应星楼、信星楼、望森楼。福星楼衍生下去是旁边的福兴楼、福春楼、茂春楼、德春楼。福兴楼旁边有振兴楼、田新楼、田洋楼等等。而重庆楼是抗战时建的,又是华侨出资共建,在下山村众多土楼中也算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

重庆楼坐落在下山村村头,坐西向东,属四方形土木结构土楼。1942年9月动工,1944年3月落成。建筑共花费时银43万元。由于日本侵略者于1941年入侵缅甸,当时旅居缅甸的下山村聚庆楼人陈肯堂等华侨,为避战祸而举家逃难返回家乡聚庆楼居住。又因原楼拥挤,便由陈肯堂垫资,结合邻居友涛、友宣、献南、菊芳、岳曾、羽生、兰生、木曾、南昌、寿生等人共同筹建。总有地脚房间22间,前后各7间,过道各4间。每间直上三层,中为天井。内通廊式,全楼设四个楼梯,1个大门,2个小门,前门通行后厅的天井内设有中门一处。内有一口水井,后厅为公用厅堂。门口楼名“重庆楼”三个字是林森所题。林森,福建闽侯人,他一生致力民主,1931年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并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当时陈兰生在重庆国际问题研究所做翻译工作,与林森成为挚友,也为在重庆的抗战经历,故取楼名为“重庆楼”。大门楹联为“重修世德,庆衍家风”,意为族人应遵照陈氏家训,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重敬贤、务实业等世风公德。大门石柱上另有石刻楹联,“重开百世业,庆祝万家春”,意为后代要兴家立业,共享万家欢乐,体现了楼主振兴家业和天下同乐的宽阔胸怀。

楼主陈肯堂,字承曾,1902年生于聚庆楼,旅缅华侨永靖同乡会会长,曾任缅甸勃固大公司经理,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发动旅居缅甸的华侨捐资建设下山村道和修复崇本堂。重庆楼就建在他的老居聚庆楼旁边。聚庆楼外有一围屋名叫武魁地,留有楹联“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乍一看,这副楹联的词组好像很不搭配,但仔细品来却很有意思。这联一反常规的前四后三,而是七字中前三字为一组词配后四字为一组词,道出了练武之人要忠厚,心平气和才能养出无限天机。内大门也有一副楹联,曰:“聚居仁里承先德,庆衍江州启后贤。”其中“江州”是下山村人的陈姓先祖江州义门陈。八十三世祖陈魁公,带家口97人从江州义门陈分柝到汀州任太守,后避战乱移居到宁化石壁下,传到八十八世梅林公就是下山陈氏的开基祖。从江州义门陈到下山开基祖只有六代时间,所以下山村人身上流淌着浓厚的江州义门陈的义字当头、崇文习武、耕读传家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