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登天宫山记

图为天宫山俯瞰
□ 陈健 文/图
天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殿堂。龙岩有一座山就叫天宫山,此称谓大气、神圣、豪迈。
根据乾隆版《龙岩州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天宫山,常有云气覆之,阴晦时,或闻吹箫声。”唐朝时,山上初辟为寨,后肇建成寺,后唐五代以降,香火鼎盛,十方来朝者众,有“天宫佛国,闽西佛教旅游胜地”之誉。
近闻天宫山已经修建好索道,上山、下山又多了一个选择。索道的建成,尤其是对年老和幼小者而言,的确是个福音。
寒露时节,天高云淡。余慕天宫山索道之新奇,邀二三好友,欣然往之。驾车行驶在往天宫山的路上。见道边长着的野草,已经结出了种子,几朵来不及凋谢的花零星地开着,展示着它最后的色彩,显得特别可爱。
汽车行驶20来公里,泊在天宫山圆通寺停车场。仰望天宫山主峰,一尊巨大的金黄色的弥勒像端坐于云天。有人道,天宫山的主峰其实就是一尊巨型的弥勒佛,故而天宫山的极顶又被称之为“弥勒峰”。
于此稍做歇息后,乘上缆车。缆车离开地面缓缓上行越升越高,本来在地上看起来高大的树木已在脚下,仿佛伸手就可以抓住云朵,真有脚底生风云里过,棵棵树木眼前来的感觉,只短短的四五分钟,就轻松抵达圆通寺山门前,心境自然是欢畅愉悦的。
众人站立在缆车站的平台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精神爽朗,心旷神怡;极目远眺,天空澄碧,村落如星,道路若带。无边无际的视野,人们仿若立于云端,游于仙境,快乐无比,一种超凡脱俗之感油然而生。飘飘然的我,思绪回到了从前——
天宫山,离龙岩城有几十公里,路远山高,奇峰插天,山岳峭立,蕴藏灵气。早前要登天宫山,绝非易事。即便是修建了公路通了汽车以后,要抵圆通寺礼佛,也得登2392个台阶、走蜿蜒盘旋的山路。石阶山道时而沿着陡峭山脊、时而沿着崎岖山谷向上延伸。在经过一段叫“鼎盖脊”(本地人称“鼎盖根”)的路段,山脊高耸若锅盖的抓把,两侧山势陡峭,甚是惊险,路过这里的人们无不胆战心惊……
一行人过了缆车站的通道,跨入圆通寺的山门。圆通寺禅林背依天宫山主峰——弥勒峰,左右两侧岗峦回围,一面视野开阔。在这不大的山间盆地内,有台地、山峦、水面等多种地形地貌,深幽雅静,钟灵毓秀。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大悲殿、玉佛殿、地藏殿、观慧楼、佛堂、缘梦精舍等众多寺院建筑以及四外相通全长850米长的“日月回廊”,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气象庄严。寺庙香火鼎盛、规模宏阔,金碧辉煌,宛若天宫。
大悲殿是许愿的场所。一批善男信女正于此顶礼膜拜。殿前一座小山丘,酷似祭祀用的香炉,故称之为“香炉山”,其周遭被棵棵绿树包裹,煞是神奇。一阵云雾飘来,香炉山隐隐约约,若隐若现,增添了天宫山圆通寺的神秘。“香炉一峰绝,顶在寺门前”应是对它极其生动的描写。
2019年建成的万佛塔,位于大雄宝殿的西北侧,塔体通高61米,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为天宫山增添了新的景致。塔内供奉着用福建青石雕刻的佛像万尊,因而被称为万佛塔。众多的佛像,有的朱唇微启,面带微笑;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咬牙切齿,怒目而视……神情动作,神态迥然,栩栩如生,兜率天宫,名副其实。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圆通寺历史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与天宫山自然风光浑然一体,相映生辉。于斯闻佛乐钟声,放弃浮躁,卸下心中的枷锁,享受平和与安静;览山色风光,感受大自然博大神奇,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体验山岳的永久与稳固!
天宫山,无愧于闽西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