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城市“留守儿童”
□ 蓝芳
国庆长假,我在中山公园散步。“谢谢,爸爸!”“不客气!”身旁,一个小女孩微笑着接过父亲手里的水果。“真有礼貌!”我不禁赞扬道。秋风吹过,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跟在后面的奶奶温和地笑道,“孩子父母从福州回来,我们就把带孙女的机会让给他。”老人跟我说。原来,她儿子媳妇在福州、厦门等地辗转打工多年,却无法购房。去年,孙女的出生让老人幸福“升级”,儿子媳妇工作忙,孙女由老人在龙岩抚养,因为她在城区有套单位房。听完,我浮想联翩……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跟我一样,在自己的妈妈身边长大?”近日,和一朋友聊起在厦门工作的独生女,不禁心痛。女儿大学一毕业,就在跨国公司当白领,不久结婚生小孩。在厦门租了套公寓房,小两口日子有划有算,过得还算不错,但她俩工作节奏快,无暇顾及孩子,孙女只好一直由朋友养育。今年来,厦门接连发生疫情,女儿无法像以往一样,每个周末回龙岩陪伴孩子,就只能对着手机视频逗孩子,三个月了都没抱过孩子。不到而立之年的女儿,在思念的煎熬中,无奈地拿起手机“质问”起她。
“留守儿童”在我的脑海倏地跳出来,在我们印象中是特指农村。但这两年,我突然发现,身边的城市“留守儿童”还真不少。也许,这表达让人无法接受。我马上手机搜索,城市“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到更繁华的城市工作,把孩子留在小城市,由隔代亲人抚养,孩子在小城市生活、上学。
年轻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但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购房成本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法在大城市购房。像朋友的女儿打算在厦门买房,双方父母也都能支持一些,但经济实力还是不够。所以,只能忍受和孩子的分离之苦,企盼在厦门买了房,才能与女儿团聚,成为一个完整的家。
现实与梦想有落差,大城市生活不易。如今有的老年父母,担心成为空巢老人。如果有体制内的就业机会,还是希望子女留在身边。近年来大学生回户籍地就业、或年轻人回流小县城的现象也渐多。但小城市好的就业机会不多,这也造成了城市“留守儿童”增多的现象。由爷爷奶奶抚养孙辈,隔代养育的家庭,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他们的父辈,那时单位有集资房,所以有房有退休金。孩子的父母则在县城、乡镇等地上班。周末或节假日有空时,年轻的父母回城里与孩子老人相聚,享受天伦之乐。
拼搏、奋斗,是每代人的人生基调。年轻人从基层锻炼做起,是为往后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增加砝码。时代应予以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有更多向上发展、流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小家幸福地相守在一起。现在国家层面,施行三孩补贴、提出“房子只住不炒”“双减”等政策。这一缕缕幸福之光,增强了青年一代争取更好的发展自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们期待尽快跟留守儿童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