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家长做什么?


□莫志强

最近,笔者在线听了国家级教育专家杨雄博士的讲座《“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如何不“焦虑”》后有些体会,于是结合实际再作相关思考,觉得“双减”下,家长应做到高站位、不缺位、摆好位。

高站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到国家“双减”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它是从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身心健康,更好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台的,家长应树立长远眼光、积极主动适应,而不是一味焦虑。“双减”下,会焦虑的家长,无非就是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但这个结论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是建立在把孩子的学习全部交给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的基础上的。而教育本来就不只是学校老师的事,家校默契配合才是根本之道,家长不能缺位。

也就是说,“双减”并不是相应地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有的职责给减掉,而是让家长从无谓的细枝末节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孩子来说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上,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摆好位置,把该管的切实管起来,而不该管的不过多去管,比如不干涉孩子做作业的具体过程,而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合理安排,在实践中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节奏和方法。当然,刚开始可以与孩子一起商讨确立符合实情的学习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家长要做的,一方面自然是配合学校老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延伸部分,先让孩子把精简的课业做好,打牢基础,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更正老师批改作业时指出的错题,举一反三,再作强化;然后,定期地、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题,以为检验;最后,必要时与老师沟通、向老师请教,给学有余力的孩子适时适量增加一点考查内容,但绝不是搞无谓的题海战术,而是有质效的精准点拨。简言之,就是提质增效、强基固本、适当提高。

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自觉学习、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主动请教。同时,应注重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症结所在、自身不足之处,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而不是把孩子一时的得失看得过重,毕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此外,注重发现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也是日常生活中需用心的事。

耐心辅导、悉心教导、正确引导,宏观把握加必要的微观细作,就是家长应有的重要职责,我们不应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如果把该有的正常家庭教育当成一种负担,那么它就是个负担;如果把它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那么它就很自然。况且,父母还可以合理分工、共同为之。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大多是80后,总体上是可以担负现有家庭教育基本职责的,尽管质量不尽相同,但做总比不做好,不太会的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请教他人做些弥补。要看到,用心用情,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以日常的点点滴滴换取孩子日后的突飞猛进,是件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