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的星光


□ 罗滔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几十个学生的祝福微信。这群中年学生的祝福,就像是一股股暖流,注入了我这个88岁老人的心田,让我心潮激荡,也跟着他们怀念起我学生时代的恩师来,是这几位恩师带领我喜欢上语文,爱上写作,并当起了语文老师。

第一位是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姚老师。我已记不清她的名字,但依稀记得她那慈祥的面容。她指导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参加演讲比赛。每次比赛她都派我去,讲稿由我先写,经她修改后让我背下来,再上台演讲,次次都得奖。第二件事是演戏。她组织我和几个学生排演了一出救亡戏,我演的是一个放走了游击队员的伪警长。她把我们带到她家去对台词,还奖励每人一片面包,那次演戏也得了奖。在她的引导下,我成了班里一名能说会写的语文尖子生。

第二位是初中二年级的作文老师赖丹先生。1948年,一次作文竞赛上,赖老师第一次评我的作文,打了85分,第二名。第二次是他布置的课堂作文,打了90分,还写了“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的评语。虽然我当时不知道此话的来源,但我知道这是表扬我进步很快。在赖老师的鼓励下,我写作的兴趣大增,班里的墙报几乎都由我一手包办。后来,我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赖老师当年的鼓励起了重要的作用。1948年,赖老师因在报纸上批评国民党伤兵的恶行,遭到反动派的迫害而辗转去到香港,参加党领导下的文艺组织,成为一位作家。解放初期,赖老师回到连城担任县文教科的首任科长,后调龙岩地区工作,“文革”后在龙岩师专任教授。我在连城一中教书时,多次到龙岩聆听他的教导,他还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艺窗琐忆》,极大促进了我的学习和写作。

第三位语文老师是高中三年级时的刘友廉。他高高的个子,方方正正的面庞,穿着朴素的衣衫,在课堂上为我们讲鲁迅的《祝福》。他边读边讲,整整讲了两个星期,然后布置一道作文题《一件新人新事》。我模仿鲁迅《祝福》的倒叙手法,写了一个地主家丫头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故事。先写我寒假回家,路上遇见邻居的姑娘小芳,然后追叙她在旧社会当童养媳,受尽折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土改,斗地主,当上了农村妇女主任的翻身故事。刘老师看了之后大为赞赏,在课堂上足足讲评了二十分钟,还说这篇文章可以拿去投稿。课后,我的作文簿被班里的同学拿去传阅,班长还拿来一本《故事会》的上海杂志,让我去投稿。当时的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如何投稿,所以也没去投。无巧不成书,当年高考的作文题就是《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把刘老师表扬过的作文直接写上就完事,结果语文得了高分,我被录取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

第四位语文老师是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的王扶汉副教授。王老师红润的国字脸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口抑扬顿挫的京腔,讲话犹如行云流水,漂亮的板书笔走龙蛇。每堂课我都抢着坐到前排去听他讲课。他为我们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缭绫》和鲁迅的《狂人日记》,篇篇都分析得细致入微,深入到字里行间,让我大开眼界。我第一次享受到文艺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是中学语文课堂里难以听到的。

时光如水,往事如烟,众多恩师已成天上星星。师恩绵绵,师德皎皎,恩师们永远成了我心头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