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缘,客家情


□ 刘春英

在厦门,我们请婆婆娘家人小聚,选择了邻近生活小区的一个老乡客家餐馆。亲戚们对客家菜赞不绝口。喝酒欢娱之余难免想起我的婆婆,毕竟今天宴请的都是婆婆的娘家亲戚。

我们因喜事而开心喜悦,但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作为两个角色的我,一方面因女儿升学而幸福开心,另一方面又因婆婆而心生忧伤。婆婆当年和女儿这个年龄(18岁)也是高中毕业,毕业后就上山下乡到达武平。当年路途的遥远,交通不便,直到婆婆退休以后这些亲戚除了一个最小的表姐和大舅去过,其他亲戚均未能前往。1998年70多岁的大舅还是我带他去武平的。大舅当年坚决反对他最宠爱的妹妹嫁到武平,因为大舅只有一个妹妹,也是一直最心疼的妹妹。当年大舅艰辛下海赚钱供妹妹读书,到了他妹妹高中毕业,婆婆在她同学的邀请下跟着上山下乡了。从小失去父亲的大舅生怕妹妹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人欺负,便苦劝她不要去,但阻止不了婆婆当年这位热血女知青的心,大舅也只好接受,以为暂时的分开将很快会和同学回来厦门,没想到一去就嫁到武平。大舅说:“你要嫁到那边就不认你这个妹妹了。”外婆和大舅担心至极、欲哭无泪。但是也没有阻止婆婆、公公在知青农场最艰苦岁月中燃烧的爱情。舅舅和外婆只能在厦门急得无奈,化着思念。婆婆因为她哥哥和母亲不同意她嫁到闽西,要求她回来厦门成家,婆婆开始生怕一回来厦门被拦住不让她再回闽西,直到她和公公完婚,有了孩子后,才回到厦门。

婆婆一直在闽西从事教育工作,我成了她的同行,更有缘成了她的媳妇,她一辈子为教育呕心沥血、爱生如子、积极进取,受到学生们的尊重爱戴。她是古镇唯独的“特殊”的带有闽南口音的知青教师,也是武平唯独的“厦门知青女教师”。婆婆不愧是“嘉庚”中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女青年,为当年偏僻的闽西山区教育添砖加瓦。

我家先生的童年,是在厦门外婆家渡过的。结婚后我才了解到,婆婆生下大姑子后就被安排去读师范学校,大姑子便被送到武平武东老家。身在他乡的婆婆后来又生了二姑子。大姑子一直就在那山沟里度过了最关键的童年,成了那个时代的留守儿童,直到读书年龄才把她接到身边,公公看到七八岁的女儿黑不溜秋,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远远地望着他,把他当成陌生人不敢靠近;尽管到了读书年龄已经接到父母身边,但彼此再也难以融入,直到公公、婆婆去世时,这种心结也难以化解。人生无奈,人生无常,令人遗憾。

我们小聚时,去过武平做客的小表姐提起当年在武平她的姑丈、姑姑(我的公公、婆婆)做的白斩鸡的味道,回味无穷,津津乐道。表姐或许在想,在厦门多年吃了那么多白斩鸡,怎么就没有当年姑丈、姑姑给她做的那种味道呢?我便一一介绍家乡特色菜的做法和食材,直到她们豁然开朗。唉,只遗憾婆婆看不到她这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快乐相聚的场景了,如果婆婆还在,她一定非常开心。只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知青缘,客家情,闽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