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接纳父母的不完美


□ 曾岩

前段时间,央视《等着我》栏目播出一期一对老教授寻找离家23年的儿子的故事,看完之后,令人唏嘘不已。

来自南京的黄林森教授今年已经84岁,他儿子小海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黄教授从小接受的是“打骂式教育”,对儿子的教育极为严苛,导致儿子内心越来越封闭,与父母的矛盾日益加深。南京大学毕业后,小海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离家3个月后,就给父母寄回了一封言辞激烈的“断绝信”,从此不再与父母联系。为了不让父母找到,他甚至辞掉之前的工作,隐居起来。23年了,黄教授一直等儿子、盼儿子、找儿子,但始终没有得到儿子的任何回应。《等着我》节目组最终也找到了小海,可小海就是不肯见面,哪怕是他的父亲在电视上给他道歉,他也不愿意回来。

怜教授二老的风烛残年,孤苦寂寥。怜小海人到中年仍无房无车无事业,无家无爱无老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老教授的命运已无可改变,而作为高学历高智商的现代大学生小海沦落到此境地,着实让人惋惜。诚然,父母不妥的教育给他留下了阴影、造成了伤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父母无法选择,但人生是可以选择的。可是小海却一直生活在仇恨和痛苦中,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忘却父母的一丁点过错。同时,还不断将父母的过错放大。因此,他的整个生活都充满了负能量,间接导致他的生活不如意,事业不成功,然后他又将这些不如意归咎于他的父母,从此越来越封闭,直至走入死循环。

生养之恩,总该大过一记耳光之仇吧!为什么一百次的爱,都不能抵消一次的错?最重要的是,作为子女拼命记得那些错,在心里紧紧攥着一大把的恨,这能改变现实吗?仇恨是最大的负能量,它会使你跟整个世界对立,会在生活中竖起一道高墙。记仇的人,没几个过得舒畅的。尤其是记父母仇的。宽容父母的小过错,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是人最基本的德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做创伤的“终结者”。我们可以去选择原谅,选择包容,选择理解。现在很多做子女的没有学会理性选择,更不会正确面对,而是整日都生活在仇恨中。其实,我们是否曾反省过,我们自己又有多完美?我们同样也不完美,那又为何去苛求父母要完美呢?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接受父母,其实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自己,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和自私在作怪。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人,你又怎么可能会有幸福呢?

古人说: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如果一个人不学会放下执念、减少苛责、停止抱怨,那么最后伤害最严重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一定会事业不顺,婚姻不顺,身体多病,灾难不断。子女有子女道,媳妇有媳妇道,你只要走好自己的道就行了,就如开车,你只管按交通规则走好自己的道就行,至于父母如何做无须太多去考虑,哪怕他们开错道撞上来。

父母有不完美的地方,你可以向他们说出你的想法,期望他们改变,如果达不到目的也不必烦恼。要明白,他们对我们造成的所有伤害,都是无心之过,没有一位父母亲愿意真正去伤害自己子女的。要清楚,我们想要的东西,诸如“温柔、体贴、理解、宽容”等,父母或许真的给不了。因为,他们学识水平只能如此,自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对于子女而言,父母永远是根,这是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是我们今生所有力量的源泉,只有根深根厚,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若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过上更快乐的生活,就要与父母产生更为深刻且和谐的联结。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子女,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生活。为人子女的终极使命,就是接受父母只是一个普通人,并同时学会接纳他们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