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培丰寨井亭


□ 郑荣标 阮泉清

永定区培丰镇东中村的寨井山顶上,有一嶷然堂建筑。“嶷然”,取其高耸、卓异、端庄之意。《世说新语·赏誉》有“世目周侯,嶷如断山”句;《史记·五帝本纪》有“其德嶷嶷”,指高尚、杰出,读音虽有出入,均取其意义。百姓因其高立于寨井山之巅,又称其为寨井庵。

嶷然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多平方米,有一个正殿,左右各一侧房。传说原为“六角塔”,是一座塔式建筑。据庵内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捐资、出工芳名碑记看,建筑时间最少在200年以上。距嶷然堂20余米处有一座凉亭,叫“寨井亭”,其主梁红色落款曰“皇清同治十年”(1871年),当是其建筑时间,面积50多平方米。亭的西侧水库碧波荡漾,东边有一条小溪,进出寨背炉的路穿亭而过,是百姓观光览胜、进出山林小憩之所,亦是通往嶷然阁的必由之路。300多级的石径古道,一堂一亭一湖,周围是高耸挺拔的参天大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环境清幽,古风浓郁,别有一番景致。1959年,嶷然堂因在革命战争时期遭焚毁破坏,进行了局部维修。1966年,嶷然堂又遭到一次较大破坏,仅留下石墩、石柱,风吹雨蚀,不断散失,但其主体建筑、阁后护坎、围墙等遗存尚好。1992年嶷然堂局部重修。1997年,由于建设寨背炉水库的需要,嶷然堂的佛像、神座等迁往东中村村部。水库建成后,东中村村民集资在水库坝头另一侧于2007年建成新的“寨井庵”,以恢复嶷然堂的生机。2012年,当地群众在寨背炉水库坝头上建混凝土楼梯,以攀登嶷然堂。

寨背炉是革命基点村,嶷然堂和寨井亭是寨背炉的前哨站和瞭望台。1929年寨背炉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曾移至寨背炉办公,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伍洪祥等革命先辈曾在寨背炉开展革命活动。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嶷然堂和寨井亭对寨背炉乃至整个培丰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