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二三事
□ 王继峰
1992年,我怀揣着朦胧的憧憬,踏入小学的大门。
一年级时,学杂费是30元每学期。今天看来,30元微不足道,但当时却很少人能一次缴清。许多家长拖欠学费,开学先缴10元、20元,等后面有钱的时候陆续补缴。直到学期结束,还有人没把剩下的钱缴清。我清楚地记得,有个同学交了5元钱给班主任,班主任很认真地给他开了收据,然后备注“尚欠25元”。现在回想起这一幕,真觉得心酸。
由于家穷,几毛钱一本的作业簿,我也舍不得买。一天放学回家,我在路上捡了一本写字本。这是别人用过、不小心弄丢的本子,有十几页已经用铅笔写过。我像捡了宝似的,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拿出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拭本子上的字迹。本子很薄,母亲一脸专注,边擦边吹,动作那么轻柔,那么细心,仿佛在打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页纸大约有七八十个“田”字格,写了字的有十几页,也不知道母亲擦了多久,才把一千多个格子擦干净。
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都是写字课,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十几个生字,让我们每个字抄一行。我写字时,落笔又轻又慢。一下课,我马上把刚写的字擦掉,留着明天再用。一页纸多擦几次就破了,这时就要换下一页。如此反复,这本本子也不知被我“循环利用”了多久。
那时商店少,零食也少,就算有零食也没钱买。小孩子嘴馋,总想着吃零食。曾祖母疼我,想方设法为我解馋。她把剩饭收集起来,加上少许油盐,放在锅里炒干,名曰“油盐饭干”。我带着去上学,边走边吃;有时上课饿了,也偷偷抓一小撮塞进嘴里。饭干比米还硬,咬起来咯吱咯吱的,像吃炒豆一样,满嘴生香。我吃得乐趣无穷,同学却馋得要命。
儿童身体发育快,容易肚子饿。有时母亲会把煮好的米饭揉成团,装进我的书包。我肚子饿时,便抓一个饭团吃。
三年级时,要去学校上晚自习。晚上是用电高峰时段,村里的电站不堪重负,经常断电。教室里经常亮着几十盏煤油灯,场面既温馨又壮观。昏黄摇曳的烛光在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反复抚摸,似乎有说不尽的爱怜。烛光飘忽不定,仿佛童年迷离的梦。我们聚精会神,在灯光下学习。空气中充斥着煤油的气息,那是带着芬芳的书香。灯光微弱,眼睛很容易疼,看一会儿书就要揉揉眼睛。煤油灯会产生很多黑烟,我们每晚回家时总会擤出黑乎乎的鼻涕。
有些男生调皮,趁老师不在时烤黄豆。他们在啤酒盖上钻个小洞,穿根铁丝,然后捏着铁丝,把放了一两粒黄豆的盖子伸到煤油灯上烤。教室里时不时响起“啪啪啪”的黄豆炸裂声,香气四溢,偶尔还能听到得意的偷笑声。烤黄豆滋味好,曾是许多男同学难忘的美食。做坏事总是瞒不住,老师的宿舍里常能看到罚站的男生和收缴的“作案工具”。
弹指一挥间,我的小学时代已经逝去二十几个春秋。重拾这些尘封已久的往事,真有恍如隔世之感。如今的少年儿童生活在物质充裕、经济繁荣的时代中,真该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