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末位到前列
□ 邱桥荣
又到高考时,不禁感叹时光易逝如流水,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十四年前的高考。县城一中高中三年的求学经历,仍历历在目,感慨万端。由中考成绩在一中的末位,历经三年的不断奋斗,在1987年高考时考出了全县文科第十二名的好成绩,想来是不易。
以苦砺志。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普通小山村,所在自然村地名叫“墙头银”,名字响亮却意味深长。不是因为墙头里有银子非常富裕而有名,恰恰相反是因为穷得叮当响而出名。当地有句民谣“墙头银大地方,番薯头子淘(配)粥汤”。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缺水缺电,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村庄之一。生活的艰辛不易,让“墙头银”人民深深体会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1984年,我以镇中考第九名、超过一中分数线1分的成绩考入县城一中高中。到县城后,感到“天更大,山更高”。与同学的差距和压力比初中大多了,在镇里能名列前茅,在一中按中考成绩排在班级末位。不仅成绩差距大,与城里人的生活差距更大。考上一中的学生,很多是城里人,他们衣食无忧。我没有羡慕他们,也没有因此自卑,把所有的心思用在读书上。没什么衣服穿,就穿哥哥穿过的衣服。一床旧棉被,冻一冻,忍一忍,就熬过那几个冬天。“水菜”不是经常能买得起的,周末就回家带点米、干菜和黄豆,黄豆可以蒸点汤,又可配饭。一般周一坐早上六点第一班的班车上城,这趟车才赶得上上课。母亲一大早起床给我做饭,有时也会送我到车站。特别是冬天的早晨,天蒙蒙亮,寒风瑟瑟。看着身材瘦弱的母亲帮我驮米,几根银丝白发随风飘动,心里一阵发酸,暗下决心:要让母亲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珍惜时间。我想,要想进步超过同学,唯有一条路径:比别人多花时间。时间从哪里来,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上课的时间大家都是一样的,唯有课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于是,我便想到了早中晚。早上,我起得比别人早。起床洗漱完毕后,沿着校园一个七八十米的坡道,来回跑四五趟,既锻炼身体又让头脑清醒一些,冬天还可暖和暖和身体。若起太早了,就在路灯下读一读。中午时间,人的头脑容易昏沉,不适合用于记忆,我便在教室里做练习题。我班上不少同学没有住校,住校的同学基本上中午没去教室读书。我经常是一个人待在安静的教室里,在题海中“畅游”。晚上都有晚自习,回宿舍熄灯后,有不少勤奋的同学会到路灯下读书。我觉得这种方式不太好,对身体影响较大,便想到了在熄灯后,躺在床上“过电影”式的方法读书,将当天所学的课程包括自己出错的地方认认真真梳理一遍。
固强补弱。我读的是文科,但对数学一直有兴趣,也一直在进步。高二时,数学成绩在文科班中排在第十几名。每次很快做完数学作业,总是意犹未尽,觉得简单不过瘾,有一点时间就找买来的课外练习题来做。到高三时,数学成绩从未掉出过前十名,省质检考更是数学考出了满分的成绩。高考考完数学,刚好在路上遇见数学老师,老师问:考得怎么样?我认为自己最起码能考个110分(满分120分),但我觉得自己还是谦虚一点好,就说:“100分应该是有的。”老师当即说:“那非常不错。”当时,我不知道数学是那年高考最难的一科。因为自己会,所以觉得不难。高考成绩出来,我的数学成绩是102分,全县前五名肯定是有的。而当时一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才70分。英语是我的弱项。1984年,没读过初中英语第6册的我,中考时在农村中学英语考了57分,还算是比较厉害的,镇中学第六名。当时的农村中学,中考可以选择不考英语,所以一个年级300多人,只有40多人参加英语考试。读高中我且“偏爱”英语,可它并不“爱”我。我每天早上很早起床背英语单词、词组和课文,尽管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英语还是考50多分。我无奈,唯有坚持苦读。高三下学期,为迎接高考,英语老师从A、B、C开始复习,我很专心听,也很听得懂。短短一个学期,我的英语有了较大进步。高考英语成绩74分,这是我高中三年第一次英语成绩超过70分。这让我明白了:读书犹如建高楼,基础不牢,无法平稳。
回首曾经的高考之路,让我体会到:以苦砺志,可锤炼坚韧品质;珍惜时间,勤能补拙;固强补弱,可全面发展。只要自己有信心,掌握科学的方法,扎实推进,就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