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脚步


□ 江鹏

时光一晃,父亲离开我已整整十年。每每想起父亲,心里总是哽咽难受,于是就想提笔写点有关于父亲的文字,写啥好呢?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搜索所有的记忆,脑海里最难忘的,还是父亲的脚步。

小时候,家庭困难,一日三餐常常是青黄不接,年幼的我时常为食不果腹而哭泣。记得有一年冬天,家里所剩粮食颗粒可数,看着饥饿的家人,母亲愁眉苦脸,叹息不已。父亲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家门,临近黄昏,只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父亲大汗淋漓地回来了,尽管已是冬天,但我发现,父亲身上唯一一件保暖过冬的棉袄不见了,肩上却多了一袋白花花的大米——父亲把棉袄卖了。

印象中,父亲的脚步总是特别快,让人感到有点急促和匆忙。和父亲一同走路,不多久,保准被落下一大截。有时候我问父亲:“为啥走路要那么快呀,你就不会慢点吗?”“习惯了!”父亲总是这样淡淡地回答我。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父亲,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早已养成了走路“快”的习惯了。无论春播秋收,他都是迈开大步,第一个赶到田里,收工完也是第一个风风火火地回到家。

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晚上,我突发高烧,半昏半醒,这可急坏了父亲。当时的赤脚医生出差了,父亲背起我直奔离家足足有十华里远的乡卫生院。一路上,半昏迷的我依然能感受到父亲急促的、有点踉跄的脚步,但却像风一般特别快。

“还好赶得及时,否则,这孩子恐怕有生命危险。”医生对父亲说。第二天,我发现父亲的脚底多了几个血泡,走路也一瘸一拐的。我禁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父亲似乎看出了什么,连忙安慰我:“傻孩子,只要你没事就好,爸的脚只是点小伤。”

没想到,父亲“火急火燎”的脚步为我挽回了一条命。打那时起,我似乎明白了父亲走路为何要那么快。几度春秋,父亲的脚步从未延误大好的农忙时节,更是在生活的困境中让我们尽可能吃饱穿暖。

在我参加工作后,父亲年已古稀,脚步不再像从前那样快了,但还是喜欢走路,偶尔来城里玩,偌大的城区,他从不坐车,说走路省钱,又能健身,还能顺便看看城里的风景,感受城里的变化。看到父亲迈开的脚步,我不由得想起了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此时此刻,唯有泪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