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忆念“炊园楼”
□ 林永川
“炊园楼”,龙岩闽南方言读为“chē húi laó”(其中,园字是菜园的园,园字读 húi;而不是方圆的圆,圆字读yǐ)。因为,楼是圆形的土楼,形状像农家炊蒸捞饭的“炊园”,故俗称“炊园楼”。经“炊园”蒸熟的饭较松软,有香味。
要描述的这个炊园楼不是在永定一带,而是在原龙岩县郊区的大洋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龙岩九牧林九房梅亭林氏第14世裔孙、武彦卓五公始建这座两层的炊园楼,距今有330年。该楼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楼的西侧还有一辅房约400平方米。楼内有32间住房、辅房有9间住房,人丁兴旺时期先后住有200多人。
清朝末年,龙岩发生瘟疫,波及炊园楼,该楼遭此厄运,人丁损失约一半以上,另一半人纷纷逃往湖北武汉一带,仅剩下一户人家守住炊园楼这个家园。这一户相距建楼先祖有7代之久,按祖宗十八代的称谓,这一代的先祖应称为太祖了。无奈态势变迁,家业衰败,该户人家身陷贫穷困苦的境地。此时,已到了1920年代土地革命时期。
炊园楼这一户的主人是建楼先祖卓五公的仍孙林荣富,他为了家庭生计,挑起担子闯水头、当脚夫,奔波于龙岩至漳州、水头的崎岖山路间,为商贾运送商品物资。艰辛的苦力生涯造就了困苦伙伴间的友情来往,结识了为贫苦大众谋幸福的共产党人,受到革命思想熏陶,与邻居林杜山宗亲及同村好友廖朝宗结伴,毅然于1929年一起参加革命队伍。
林荣富生于1890年,比魏金水年长16岁,同是西陂乡人,两人情同手足,并肩战斗。林荣富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龙岩县西陈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反“会剿”斗争、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1931年春夏之间,因闽西苏区“肃社党”事件,在永定虎岗乡蒙冤罹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其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林荣富的宗亲林杜山,比林荣富小一岁,1929年春一起参加革命斗争,时任西陈区苏维埃政府财粮委员,参加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闽西苏区的反“会剿”斗争和土地革命斗争,1930年在反“围剿”斗争中被捕,随后被敌杀害,壮烈牺牲;同村好友廖朝宗,1930年随工农赤卫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均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林荣富投身革命,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竟将炊园楼北部放火烧毁,随后余下部分坍塌迨尽。林荣富的妻子被迫将长子送给谢家邦人家收养;将次子送给石牌前人家收养;将三子送给雁石新芦人家收养。而后妻子又被敌抓走,送往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直至1937年释放后,才到雁石与三子一起生活。期间,夫亡子散,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魏金水回龙岩寻找红军失散人员,首先就找寻亲如长兄的林荣富的遗孀嫂子,并将嫂子及其次子一家迁回大洋村居住,从而得以妥善安置。
炊园楼荒废多年,杂草丛生,1958年由生产队辟为菜地,2019年因建设龙岩动车站被征用。炊园楼虽已无影无踪,但却深藏在人们的思念中,思念那鼎盛时期的欢乐,思念那灾祸厄运的离别,思念那烽烟年代拥戴红军的壮举和楼宇熊熊燃烧的悲壮!庆幸林荣富家族后继有人,事业有成,为国为民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