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交通线所想到的


□ 赖鞍山

《绝密使命》这部电视剧另辟蹊径,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加强中共中央机关与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的联络,而建立的最为重要的秘密交通线。它由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潮汕、大埔、永定、长汀,最后到达苏维埃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这条交通线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是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剧中以潘雨青、邹叔宝为代表的交通员们在刀尖上行走,担负着传递情报、输送物资、护送干部的交通线工作,他们一次次险象环生,惊心动魄。整个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丰满刻画了交通员们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崇高形象。可以说,是一曲赤胆忠诚的英雄赞歌。

我是闽西人,也生长在闽西。剧中反映的有我父亲的家乡福建永定,有我母亲的家乡广东大埔。过去我了解和较熟悉闽西红色交通线的故事,也去永定参观过“红色交通线展览馆”。这次观看电视剧后,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段历史和这群可亲可敬、对党忠诚,战斗在隐秘战线的英雄,也深刻缅怀参与这条交通线筹备、组建的卢肇西(闽西农民运动和红军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在龙岩卷烟厂工作时的同事卢斯佳的爷爷),缅怀当时担任上海与苏区的秘密情报联络工作的项与年(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的父亲、建国初期任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1977年,我曾在龙岩看望和走访过他)。这里也要感谢我的老领导、好兄长袁锦贵(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担任该剧的总策划,为我们奉献了一台纪念建党100周年的优秀文艺精品。

干革命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忠诚,这是保证这条红色交通线“摧不垮、打不烂”的灵魂所在。剧中主人公潘雨青说,革命肯流血,生死寻常事。这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信仰,他们都是自觉、自愿地投身到绝密交通线上的隐蔽斗争,默默严格执行各种危险艰巨的任务。他们的感人事迹熠熠生辉,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用生命走出了一条寻求光明的路,一条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路。

干革命要有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保证这条红色交通线能够在艰难危险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剧中有一个情节:邹叔宝用打石膏的伤臂运送苏区党组织转给党中央的165块银圆党费,银圆与血肉粘连,观后令人泪目。这条交通线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穿越敌人的道道封锁线,闯过国民党侦缉队的盘查和暗探的盯梢,避开反动民团的袭击,严防叛徒的出卖和破坏,困难万重,危险紧逼。但他们用“保密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了步步险境。

干革命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艺术和智慧,这是保证这条红色交通线能够在险象环生中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交通员在对敌斗争的复杂环境下以各种隐秘身份(如渡船船工、造纸作坊工人、饭店老板、商人等)与敌人斗智斗勇,衣食住行加上“保护色”,出色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

干革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和默契配合,这是保证这条红色交通线得以畅通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在每次执行传递情报、输送物资和护送干部的任务过程中,有不少群众主动、自愿地配合,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来掩护交通站,为这条“地下航线”的安全运行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据史料记载,仅我家乡高石村(解放初被确定为革命基点村)就有老接头户、老交通员28人。

革命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是共和国大厦的奠基石。如剧中的“同天饭店老板”孙同阶等交通员,他们视死如归,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打通了这条交通线。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无数像他们那样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换来的。

老区的党组织坚强有力,老区的共产党员铁骨铮铮,老区的人民红心向党,老区人民伟大,老区人民了不起,闽西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记载:从1930年冬到1933年,通过这条地下交通线安全护送进入中央苏区的重要党政军负责人就多达200余人,其中包括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陈云、邓小平等。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前后四年时间里,交通员们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毛泽东后来在评价这条秘密交通线时说,“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

观看这部电视剧后,我深切感受到老区人民浴血奋斗的顽强意志、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高石村,载入名册的革命英烈就有52人(据2006年6月出版的《湖雷狂飙——湖雷人民革命斗争史料》)。我是一名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结合这次党史学习教育,我要进一步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做到退休不褪色,保持革命晚节,为闽西的经济建设和福建中烟工业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