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的色彩


云骧阁。 胡家新 摄

□ 廖志添

早一些的汀州是灰色的。客家先祖从中原一路南下,到江西、过武夷山,抵达福建西部。背井离乡是无可奈何的,心情是灰色调的。他们在汀州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杂居相处、安居乐业,相随的建筑物也是不张扬的,以灰色为基调。不张扬,那才有安全感。

汀州也是绿色的。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出发,长汀的土壤是红色的,原因是土壤组成元素里有大量的三价铁离子存在。由于战争、过度的毁林开荒等原因,形成了水土流失。一是汀江水含沙量过高,导致河道淤积变浅,最终有着黄河下游“地上河”发生,汀江也有着河比田高的景观。二是环境不断退化,红色的“火焰山”形成并从点到面、集中连片,就有了“红色沙漠”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有了从荒山向绿洲、家园的巨变,过去红得发热、难以生存的“火焰山”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花果山”。

汀州也是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着“红色小上海”的美称。汀州航运、经济等十分发达,是原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1929年初,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一路向南,沿途没有群众基础,粮食等后勤补给不足,加上敌军围追堵截、作战连连失利甚至屡陷险境,一些红四军官兵信心不足。黎明的曙光出现。江西大柏地战斗歼灭尾追的刘士毅旅大部,3月14日长岭寨大捷全歼国民党一个旅并击毙旅长郭凤鸣,红四军解放了长汀县城并有了第一次统一服装、第一次发军饷等,3月20日毛泽东在辛耕别墅召开会议,描绘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音医院、松毛岭保卫战旧址、长征出发地中复村、瞿秋白纪念碑、杨成武纪念馆等景点,都在述说着汀州的红色历史。

汀州也透出略微的黑色。汀州古城墙,原先是灰色调的,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渐渐地增加了丝丝缕缕的黑色。如此黑色,与中国古长城是相联系的,透出厚重的历史气息。古长城是用于军事的,古城墙则是平战结合的,多数时间是众多人行走,人气旺了,就有着黑中带亮、展示出活力四射。长汀古城墙,又像是金色的项链,环绕着汀州这座艰苦奋斗的英雄城。

彩虹之所以美丽,一是有着如小桥般的圆弧形状,二是有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彩。为什么汀州美如画?从北到南的,这是黄皮肤的客家先祖长途跋涉的入闽路线……从北到南,从福建西北部到西南部,这是青翠绿色的武夷山脉走向……从北到南,清洁透明的汀江水一路奔涌……多彩汀州,有着以绿色为底、红色为主色调,还巧妙散落着灰、黑、金等众多颜色,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精彩再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