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捷步的那抹乡愁


图为龙岩白沙捷步藿溪。

□ 李莉 文/图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自小在客家文化的浸润中成长,那抹乡愁也总停留在宣和古民居、芷溪古村落中。一定是自己孤陋寡闻,久居龙岩城区20余载,竟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见识过她的古朴之美!幸得好友相邀一日同游,才一睹新罗区白沙镇捷步古村落的芳容,那悠悠乡愁又在心中升起。

从国道拐进捷步大桥,远远望见藿溪那碧绿的春水,水域宽阔,水面平坦,两岸绿树葱葱、古宅座座。岸边,几个村妇闲聊浣衣,像极了儿时母亲与姑嫂们的样子,十分亲切。江边苍翠的古杉下两位老者正在对弈,见我们是外来之客倒也热情,坐在石阶上攀谈起来,道:这棵古杉是“嫁妆树”,清朝康乾时期,该村秀才云波公迎娶妻子杨氏时,因云波公家祖辈经营木材生意,杨家便在陪嫁的妆奁中特意备了两株云杉苗,寓意家业兴旺,树苗栽种江边,“嫁妆树”得日月光华,受江水滋润,至今仍枝叶茂盛,而云波公家的木材生意也兴隆昌盛,儿孙满堂。两岸依稀还有古码头的遗迹,听闻这里明清时期已是龙岩州颇具规模的水上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村内分布着大小十几处码头,商贾云集,连接着厦漳泉,是闽西“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也让白沙、万安、连城等地的物产远销海外。走在光滑的石路上,飞檐雕花、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映入眼帘,有的规模宏大,有的高楼叠起,虽印着岁月留下的斑驳,但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繁华。

捷步的古屋大多依江建于高处,原是推山而建,一可防水患,二可临高观江景,颇具智慧。登上高高的石阶,随意推开一处古朴的院门,女主人亲切相迎,古屋保持还算完好,两层四进院式,两边各有厢房,也是曾住着几十口人的大户人家,一进正厅便被楼上别致的雕花小窗吸引;踏上木梯,轻轻地推开小窗,望着对面江畔,多年前许有娇羞的思妇倚在窗前,盼望着远行的夫君归来。若归来的夫君见所念之人,小轩窗,正梳妆,是多美的情愫!是的,捷步的每一扇雕花窗,每一扇老木门,都有他们的故事,都承载着主人浓浓的乡愁。

不觉中来到捷步书院,门口一池初荷才露尖尖角,雕栏题字犹在,却已是人去院空,当年琅琅书声,现只留下青苔遍地,依在美人靠上远眺江景,不禁感慨!春已渐远,岁月匆匆,只记得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沿着石径走进村里,因多数村民已迁居别处,只留下这些被遗忘的老宅,显得格外宁静。多处年久失修的老宅,四周荒草,外墙脱落,瓦片零落,破败不堪,旧时堂前梁上燕依然不舍,飞入飞出,给这寂静的老宅添了些许生机。眼前的残垣断壁让我为之痛心疾首,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象征,难道就在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中慢慢消磨殆尽?当曾在此度过快乐童年时光的人们再来寻觅乡愁时,她已渐行渐远,人们只能在记忆中找寻她昔日的风采,何尝不是人生之叹?

捷步,一江春水,两岸乡愁。这里应是白沙的乡愁所寄之处,也应是新罗的乡愁所依之处。请为那些少小离家老大回而乡音未改的游子们留住这份乡愁,莫再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