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狮子闹新春


□邱德昌 文/图

客家人的春节,带给我的不仅仅有豪饮、拜年的记忆,最难忘的是活跃在乡村的舞狮武术表演,它伴随着童年,闹响了一个又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

客家的舞狮表演,来源于先祖从中原地区带回来的传统习俗。《后汉书》载,汉章帝时西域的一个小国月氏国送来一头狮子,国人时皆不识,时人称之“狻猊”。狮子凶猛,月氏国使者扬言若汉人无法驯服狮子,则兵戎相见,若驯服,则岁岁朝贡。章帝见来者不善,遂令朝廷派人专门驯化,奈何狮子太过顽劣,训练狮子的武士历尽艰辛,仍无法驯服,一气之下失手将之击毙。章帝前来检阅狮子驯化结果,那名武士恐章帝迁怒,令人剥下狮皮,又令一名部下披上狮皮装扮狮子,表现狮子被驯化,以假乱真,皇帝不知内情,连月氏国使臣也被蒙在肚里,月氏国从此果然臣服纳贡。章帝知武士扮狮子一事,亦不责罚,反而嘉奖该武士,并令人继续扮演狮子以取乐,从此宫廷开始狮舞,传入民间。

佛教传说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此后,人们又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庆典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故有“狮子辟邪”一说。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南迁后带回并遗存大量中原文化,并融合了北方狮和南狮二者表演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原来,舞狮从区域上分有北狮和南狮。北狮相传北魏年代即流传,造型与狮子同,逼真形象,舞者全身为狮子覆盖,从头到脚看不到舞狮者。一般两人舞,一人手持绣球引导狮子做各样动作。北派舞狮重点表现狮子的闲适、幽默、诙谐,讲究两者动作的协调配合,展演表演者的平衡、协调能力。南方狮子则以表现狮子的凶猛、暴躁和机智,展示表演者的武术基本功。狮子头、麒麟尾,已改变了单纯狮子形象。狮身则用长绸布,可以看得见表演者的下盘功夫,引导者则变成了大头和尚。

客家舞狮从流源上有黄狮和青狮之分。舞黄狮从北宋年间开始,舞青狮从清代开始。相传北宋仁宗年间,皇后曹娘娘生日,百兽皆来朝拜,唯狮子不来,原来狮子几日前私自出宫进了深山。皇上震怒,令武士路遥与马力到福建武夷山采得灵芝草,请弥勒道人持灵芝草和仙扇将狮子诱回宫中。青狮清代才流行,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梦见一狮子来朝拜,以为吉祥之兆,梦醒后便令人将狮子形象画下,并舞狮以取吉祥。画师所画狮子为青面狮子,即称青狮。青狮表演模仿狮子生活中的坐、卧、行、食、饮、嬉、戏、跳、扑、斗等一整套栩栩如生的动作,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过桥、跳台等动作,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的烘衬,动作合韵合拍,生动活泼,同时,以演示武术基本功为能事。

俗话说,各狮有各教。上杭县中都及周边蓝溪、太拔一带狮子,均称黄狮。舞狮分双狮和单狮。双狮由双人扮狮子,狮头、狮尾各一人,加上弥勒道人计三人。双狮情节很多,弥勒道人逗狮情节有量狮、洗狮、抓虱子、戏狮、采青、牵狮等等,滑稽可爱。时长近一个小时。打单狮有四人,表演者有狮头、青猴、红猴、弥勒道人。一般有一方桌、有的层叠起二至三张方桌,除在地面表演外,还需到方桌上表演,把桌当作山峰,随着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表演跳桌角、越方桌、在层叠的二三张桌上腾空翻下地,尽显众表演者扎实功夫,激烈而精彩。弥勒道人则更显其诙谐滑稽的一面,表演时长也达一个小时,然后便是武术表演。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喜欢的仍旧是弥勒道人的诙谐逗乐,还有青猴和红猴子比武逞能的表演,因为只有好战逞能,最能代表孩子的心声。

锣鼓一响,孩子欢跑。春节里,只要村口响起舞狮激昂的鼓点,那鼓点一般会在村口多闹一会,目的是让村庄的人们知道,这是一个信号,显然最早是传递给了村里孩子们,村庄里的孩子们就会欢快地涌到村口,并追随舞狮队伍进村入户,奔走相告,孩子们知道,这一天,是春节里村庄最热闹的一天、最开心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