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童年生活
□林东祥
童年是多么令人回味和遐想啊,难怪最美最有幻想的是童话,那里集中了人类一切天真和梦想。一花一草,湛蓝天空,清清流水,虫鱼鸟兽,一切都在认知和成长,而成人后甚觉无趣,因为丧失了对世界探索好奇的心,即童心。
少年时希望长大,而成年人更希望成为那个长不大的少年,那个对未知的斑斓世界有无限好奇心的少年。
1970年代是对军人崇拜的年代。小山村也不例外。我们学校也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后山挖了一个小山洞,孩子们倒好,捉迷藏,躲骄阳。那时没有安全意识,在南方潮湿多雨且土壤疏松的山体挖洞,是随时可能塌陷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怕。
体育课,也称军体课,学生们每人用锄头柄加工一下,当做练习杠子,“教官”是大队民兵营长,进行队列训练,喊着“立正”“稍息”“向左(右)转”“向后转”“向左(右)看齐”,两个小屁孩结对练习刺杀,“突刺,刺!”有板有眼的运步、躲闪、进攻等等。
有时学校会组织“拉练”,这都是仿照军队的说法,老师带着我们晚上出发,煞有介事,交代我们口令,黑灯瞎火的,从学校到谈蒙艮、车子前、庚背、寨背墟,然后回转到村里,一圈大概五六里路吧,对营养不良的我们可真够呛。
大人们经常搞民兵训练,大有“全民皆兵”的味道,而且进行实弹训练射击。
我们也进行枪支瞄准训练,记得用的是“汉阳造”,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我们称它为“卡拉砰”。动作要领掌握得好的,可以用实弹射击来奖励一下,我记得,我当时被奖励打了一发子弹。
每年村里都有一个青年有幸去参军,他们是我们的偶像。
整个学校的师生被动员起来了,到了青年参军的日子,敲锣打鼓,我们学校师生列队成长蛇阵的队伍进行欢送。青年胸前戴着大红花,父母也戴着,一直送到三里路远的村背公路边,到了那里,乡武装部的人员会把“新兵”接走。
那时整片整片的山都是光秃秃的,随便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村舍、行人、农田历历在目,而我们学校后山顶上是非常平整的地方,听说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赤卫队的训练场地。我们在上面上体育课,搞些野外活动。那里视野开阔,泥土松软,跑步、跳远等田径活动非常适合,我们无忧无虑地在那里生活了几年。少年不识愁滋味,那里看得见10多里外的山峰,我们看着层峦叠嶂,不知山外是怎样的世界,也浑然不知这纯真美好的童年生活很快就会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