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人大代表潘映忠:
绿水青山常相伴
□记者 蓝明丰
青山映红霞,平湖白鹭飞。近日,记者随市人大代表潘映忠来到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了解由他主导设计实施的生态浮床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情况。潘映忠现任武平县林业局护林站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及护林站等工作。在从事林业工作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潘映忠经历了武平林改的全过程,见证了“绿水青山”逐渐变成“金山银山”的可喜变化。
潘映忠介绍,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建设,是目前省内唯一一个跨省流域的山地河流型湿地公园,千鹭湖湿地是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总面积3061亩,其中湿地面积1200亩。生态浮床的建成投用,对充分发挥千鹭湖湿地的功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浮床建成,鸟类明显增多了,鸟类在浮床上进行栖息,在那边下蛋、安家,由原来的候鸟变成了留鸟。”潘映忠高兴地说,由于采用本地实用、便宜、经济的材料来建造,30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浮床每平方造价只需要36.6元,而专业建造浮岛公司的报价为每平方米约500元,相比之下节约了100多万元。除了研究如何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外,潘映忠也在致力于培育适合湿地种植的树种。经过多方走访调查,潘映忠了解到有一种名为风箱树的水生树种。风箱树又名水杨梅,在武平俗称水塘子树、慈鸡子树,非常适在宜湿地环境中生长。通过半年的试验,千鹭湖二期种下了三万棵风箱树。
潘映忠表示,作为市人大代表,他将积极建言献策,推广来自武平的这个乡土树种,虽然还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闽西的生态建设成果能够惠及全国各地。
在“绿水”之外,与潘映忠相伴时间最多的还有“青山”。从1987年起,潘映忠就开始从事林业相关工作。
“我从头至尾都有参与武平林改,老百姓造林的时候,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面,帮助老百姓清理山场、挖穴,老百姓技术方面有遇到什么难点,我们都是现场进行解决,现场进行示范。”一谈起工作了几十年的林业,潘映忠就难掩心中的激动。
接续奋斗下,武平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效保护,林下经济方兴未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着来自八方的游客,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针对在实际运行中遇到担保合作社机构登记注册的问题,2017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潘映忠提出了关于解决村级担保合作社注册登记问题的相关建议,建议相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或下放审批权限,尽快解决村级担保合作社注册登记问题,方便林农办事,满足林农的融资需求,促进林农增收和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武平林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老百姓也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接下去我还将就林业发展多提意见建议。”潘映忠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