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木生,绿色追梦人


□ 钟娴 吴承斌

初冬,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走进长汀县策武乡红江果园,一棵棵茶树开满朵朵纯白的茶花,硕大丰腴,占尽绚烂。一垄垄灌木郁郁葱葱,舒枝展叶。不时能看到蜜蜂翩飞,鸟在树林间穿行。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果园的主人叫赖木生,大同镇新民村村民。赖木生从1981年开始种果,至今有30多年。果树种植面积最多时有1300多亩。

赖木生与果树结缘,源于他的致富梦想,源于他的绿色情结。

最初的果树种植并不顺利。1981年初,赖木生在自家房子旁的荒坡上种了5亩柑橘,却差点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82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赖木生抓住时机,靠着贷款的100元和用新自行车换旧自行车挤出的100元,再次种植柑橘。果园面积从5亩发展到50多亩,1985年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1994年春,赖木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来到他在大同镇的翠峰果场视察。看到小有规模的果场,项南问他:“小赖,你想不想再发展?”赖木生肯定答复:“想,但是没有场地。”项南说:“我告诉你一个好地方,到河田去,到河田水土流失区去种果。既能治理水土流失,又有经济收入,这是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呀!”赖木生听完,二话不说就来到了河田。

当年秋天,赖木生在河田松林村投资40万元,开发500亩,开始大规模种植果树。然而,这毕竟是块严重水土流失地。山上光秃裸露,薄薄的土层下尽是沙石。一下大雨,雨水就卷着泥土滚下。六月天,地表温度有六七十度,能把人烫起泡。创业之路远比想象的困难,赖木生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来到山上安营扎寨,全身心地投入到果树种植中。为了增强土壤肥力,赖木生从他处运来草炭土、木屑等有机质。在基地散养了数千羽河田鸡,为果树施肥。赖木生还承包了好几个养殖场的猪粪,一路颠簸运到果园。为了使果树免于虫害,赖木生采用无害生物农药给果树喷洒。在基地安装先进的太阳能诱虫灯。在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在赖木生的悉心照料下,第一批果树长势喜人。油桃又大又红,压弯了枝头。杨梅大如乒乓球,令人垂涎欲滴。板栗树上结满了圆圆的板栗球。昔日被喻为“火焰山”的山头,再也看不见了。看到用自己的艰辛和汗水灌溉出的绿色奇迹,赖木生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99年秋,赖木生再次扩大规模。当年冬天,便从河田“转战”到策武乡,在策武水土流失区开发出700亩荒山种果。为了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果树品种,赖木生自费带领果树专家、技术员到成都、南京、温州等地,一路考察好的果树品种,引种回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赖木生种植的果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发展果业与治理水土流失相结合的创业之路。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赖木生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水土流失区种果热潮。2000年,赖木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此后,赖木生在当地义务开办培训班、帮助村民查看果树病情、免费引进种苗,教大伙种果树。河田有了万亩板栗,三洲有了万亩杨梅,大同有了千亩油奈基地。挂果丰收,赖木生又热心牵线搭桥,借助网络,创新销售方式,帮助村民找销路。

从1994年至今,赖木生在山上住了20多年。他的双鬓已爬满了岁月的印痕。但这位65岁的造林先锋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他说要把植树造林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让更多人为缓解水土流失发光发热,把这一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