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牵着老女儿的手
□ 杜轩民
我工作的地点是个集办公与居住混合的大院。上下班时,经常能见一位老太太带着自己的中年女儿在院子里闲逛,几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
最早见到她们时,老太太已有70多岁的样子,干瘦,佝偻,满头青丝,服饰整洁,步态还算轻盈;女儿看上去40来岁,大脸,矮胖,笑起来声音很大表情却没那么自然,听别人说她有智障,没敢问是先天还是后天落下的。每次见到母女俩,母亲都走在前头,面无表情,干瘪的手掌结结实实地攥住女儿的手腕,怕丢掉似的牵引着她。女儿总是眯着眼像没睡醒,上衣外套基本不扣,漫不经心地拖着八方步晃着膀子,随性地甩动另一只胳膊,身子往后躺,借着母亲的牵力前行,明显她在偷懒。溜达中,母亲很少说话,尽是女儿喋喋不休、吵吵嚷嚷,其中的意思大概只有她母亲能听懂。母亲偶尔会附和一两句,中听时,女儿哈哈大笑、手舞足蹈;不中听时,要么噘嘴翻白眼撒娇,要么用力挣脱母亲的牵手,两手一叉腰,板脸怒目圆瞪,一个大声吓得母亲赶紧改口顺就她,待她平复后,再牵起她的手继续行走。
曾听专家介绍过,智障人生性懒惰好吃自律性差,往往进食偏多又缺少运动,很容易肥胖,引发健康问题。我猜老太太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日复一日地带着女儿走动走动。当然,除了活动身体,也是陪女儿出来散心解闷的意思,这是重要调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亲情陪伴。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敢以一己之见断言老太太的家庭就是不幸的,但她绝对有难言的辛酸苦楚。
我的一个朋友家也有个智障的孩子,孩子性格孤僻敏感、情绪起伏多变、自理性很差,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别人的照料,稍不如意还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孩子在家闷久了吵着要出去玩,让他独去不放心,天天陪着又没空;家里来了客人,他又喜欢凑热闹,可一句话逗得客人面面相觑;出门参加聚会把他扔在家里不自在,带上他又怕出洋相。夫妻俩苦累不说,很多事情的处理左右为难,让他们内心绞痛,日子过得很不开心。
身体或智力残缺的孩子是不幸的,但最痛苦的无疑是他们的父母。这些父母承受着深深的自责,承担着繁重的照料,面对着众多的另眼,还要担忧自己百年后孩子的未来。这些摆在跟前的现实是为人父母无法回避的,也只有父母才能面对和接受。老太太的女儿是不幸的,有幸的是她有如此爱她的母亲,那只牵引她的手臂就像她刚出生时那条没有剪断的脐带,紧紧地把她连在一起。不可否定,老太太的“面无表情”可能会有麻木的成分,但更是一个母亲坚毅担当的诠释。
前几天,又见到母女俩在一起闲逛。女儿还是老样子,迈着八方步晃着膀子,甩着那只“自由”的胳膊,嘴里不着边际地唠叨着什么。可母亲更老了,背更驼了,蹒跚的步履几乎是贴着地面挪动着。从前是母亲走在前面,现在是女儿“冲”在前头,母亲的步子跟不上了,但她的手依然像不断的筝线紧紧地牵住女儿的手。我多么希望啊,过不了多久,再次见到她们母女俩时,不再是母亲牵着女儿,而是女儿搀扶着母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