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家乡的坝头陂
□ 苏冠生
我的家乡永定古竹乡大德村金仔乾有个叫“坝头陂”的地方。坝头陂,顾名思义,就是在河道有落差的地方用石头堆砌成的堤坝,它长约10余米,宽约1.5米,斜坡约4到5米,高差约2.5米。
我不晓得坝头陂到底建于什么年代,打我懂事起,它就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为何要建筑坝头陂?原来是要把溪水拦截起来,通过左侧一条2公里长的水渠,把一部分溪水引出;另一部分溪水顺着坝头陂右侧的一个宽约1米的缺口,越过石坝斜坡顺流而下。
那条细长的水渠,蜿蜒于老家三座古老的土方楼之间。当年,那充盈着满满清水的水渠为我们村庄提供洗涤和灌溉用水,更是提供土楼应急灭火的救命用水。小时候,有好几回土方楼失火,大人们拿着脸盆、水桶,肩挑手提,从楼前楼后的水渠中取水灭火,当时火急火燎的灭火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那清澈见底的水渠中养育着数不清的小鱼虾和泥鳅,我们经常拿着畚箕捉鱼,细长的水渠两边的石路上,留下了我们儿时的快乐时光。如今,三座土方楼已倒塌了两座,夷为平地;那细长的水渠的灌溉作用逐渐退化,并且年久失修,涓涓细流也日渐干涸,小鱼虾早已不见了踪影。
当年,坝头陂上游的溪边两侧,长满了高大的芦苇,有外来的客商收购用作造纸原料。小溪的左侧是山坡地,种满了木薯、地瓜和青菜,还有柿子、梨子等果树,右侧是绵延不断的梯田,那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粮仓。前些年,随着青壮年陆续外出工作或打工谋生,那边的梯田现在大多已荒废,或者零星种植一些百香果,颇显荒凉。
当年,坝头陂下方的石头斜坡上面长着许多石菖蒲,听大人说,那是乌龟和甲鱼最喜爱的食物,因此,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那里搜寻和蹲守,希望能够有意外的收获,但是,我们的愿望从来都没有实现过。长大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觉得那时是多么荒唐,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互相打趣的话题。溪水溢过斜坡,顺流而下,石头缝隙中藏着许多俗称“石别”的小鱼,这些褐色的滑溜的小家伙着实不好对付,它们一动不动地紧贴在水流湍急的石头上,想要搜寻到它都不容易,要抓住它更是得费点功夫,你得眼疾手快,一下揪住它,然后飞快地扔入竹篓中。那时,通常要花上半天工夫,才有小半竹篓的收获。
坝头陂下游的溪边两侧,长满了许多黄花菜。每年夏季的大清早,溪边两侧的护坎开满了不计其数的黄花菜,它们带着露珠,吐着芬芳,娇嫩欲滴,争奇斗艳。那时候,只有早起的人才能抢先下手,摘得满满一篮的新鲜黄花菜,那是一盘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这些年,我有时候带着儿子去坝头陂转悠,我指着石陂下面的小水潭,眉飞色舞地讲述我们小时候把陂头的水堵起来,然后穿着裤衩在小水潭争先恐后捕捉肥美的鱼儿的经历。回想起那开心的陈年往事,真是幸福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