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牛轭岭开始


□ 宋客 文/图

武平县城厢镇有曰“五朵金花”的文旅产业圈,近年来成为各级媒体争相炒作的“网红村”。“五朵金花”显然被赋予感情色彩和人文情怀,就像常开常鲜的一簇簇绚丽花束环衬在武平县城一隅,让人观赏而加以赞美。

“五朵金花”的真实村落分别是园丁、东云、东岗、尧禄、云寨。这五个村的地名,除尧禄外,均以实体风物所指或地理方位明确来命名,目光掠过便能猜出其中端倪几分,唯独一个“尧禄”给人百思不得其解。“尧禄”之名,从字面看,寄托理想主义追求,也流溢生活富足的惬意。

“尧禄”之名,如果用官话读起来总有拗口之嫌,而坊间约定俗成称之的“牛轭岭”,则不但通俗易懂,方位明确,也更接地气,顿生客家风情、熟人社会的温馨亲密。

我喜欢“牛轭岭”。

进得村子,果真如前人智慧所寓意,村中心有一座稍稍隆起的低矮的山丘,夕阳西下,霞光万道,这座小山丘轮廓浑圆且体态丰盈,忽明忽暗,绿意葱茏,与周边山色融为一体,就外形看,还真像一个用于拉犁的牛轭,刚柔相济,充满力量。

牛轭岭只是一个具体的象形,其中奥义更多的是精神象征。这不,村中一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村口蓄水竟成为一个偌大的水塘。村落人家围绕着“牛轭岭”四处散开,山重水复,庭院深深,小径通幽,一个劲地上坡到达村部俯瞰才感觉这个村场的阔大和包容。

尧禄村是清一色的陈姓,据说开基祖是明永乐年间的子贵公,且从上杭珊瑚乡千家村迁来。由于土地和人口繁衍的矛盾,从第二代开始陈姓后裔便开始外迁。近的迁到广东、江西兴国,远的迁到四川,如今在外发脉的裔孙达1万多人。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远离喧嚣的名利场,依山傍水,拓殖家园,耕读传家,出人头地,成为尧禄村自古传来的生存模式,也作为代代相袭的境界追求。

“有女莫嫁牛轭岭,睡目吃饭上驳岭。”流传在村里的俗语,是尧禄村地势不平,村居散落,出行艰难的写照。然而,村民的出行艰难归艰难,却因为尧禄村地处历史上武平县城至汀州府的必经之路,看过听过风吹过,各种交织的信息时常传入尧禄村的耳鼓,便让尧禄多了一分处事的机敏,多了一分处世的道德约束,以致形成坚守而不呆板,守住底线而又思想活络的根基。尧禄人读书成风,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终成正果的背影,深情地印刻在大多从事文教部门教书育人,而少有做官、当老板的职场图景。

厚道是尧禄村一以贯之的家风,传承是尧禄村的不二使命。

朴拙实诚,不求奢华,心心向善,是尧禄形成的精神品格。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感召下,涌现了村民陈荣清在官田茶亭里长年累月不计报酬施茶、备物、应急的善举;催生了“用古大伯”每逢圩日肩挑土纸送往供销社收购,回程时乐为群众购物,回到家中一一分发给邻里的好人;造就了陈锦荣、陈有光两名抗美援朝战士不慕名利、战事结束后主动回乡务农不给当地组织添麻烦的义举,涌现了陈耀奎等红34师战士绝命后卫、血染疆场的热血男儿,塑造了陈俊科、陈锦养、陈锦堂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对日寇作战、后来却因身份问题回到家乡而饱受欺凌、忍辱负重的形象。

心里安定的村落,总是用民间文艺来传承教化传统的道德定律。自古传来的狮灯、龙灯、船灯名闻遐迩,新花绽放,2007年春节期间,从尧禄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日语系就读回乡的陈新秀,也兴致勃勃地拿起船桨,加入船灯表演队,当起了“艄婆”,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姣好的扮相、娴熟的技法、甜美的唱腔,至今还成为尧禄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个村落就是一部社会发展的史诗。

一切苦难都让人穷则思变、痛定思痛!

以前,尧禄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环境污染,臭气冲天,然而2016年后他们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发展生态产业才是村民的致富之本,也是发挥毗邻县城、背靠梁野山优势得以产业集聚的题中之义,于是他们种植1500多亩鹰嘴桃,做好乡村旅游文章,吸引更多城里人前来赏花、采摘,每年单鹰嘴桃收入就达四、五百万元,被誉为“客家桃源”。鹰嘴桃鹰嘴桃,一个大雅大俗的名字竟然给斯文人“樱桃嘴”的胡思乱想和无端猜想。还有,房前屋后的3D彩绘,结合田园风光,成为尧禄村走向新时代最深情的向往。

“我们尧禄好啊,空气清新,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吸引了多少人到这里来旅游!农民不种田有钱拿,老人家每月有工资领,做梦都没想到现在的政策好!”今年89岁的一位婆婆说。

尧禄村的四周有天马寨、马鞍寨、四姑寨、香炉寨、王麻寨,都是岁月的馈赠,有的风物依旧,有的仅存残迹。从村子出发,车行8.5公里,我们登上海拔1110米的天马寨。但见眼前是一棵棵高大的松树、杉树、荷树、椎树,也有野生的板栗树和不知名的阔叶树及簇簇灌木丛,微风拂熙,树叶在金色的阳光下翩翩起舞,这是一个多么宁静安泰的世界。站在电视差转塔楼顶,环顾四周,林涛翻滚,绿意涌动,令人心旷神怡。蔚蓝的天空下,远眺,武平县城影影绰绰,高天流云,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山的另一面则是武东镇东兴村、张畲村,屋舍俨然,禾稻青青,田园牧歌,一派祥和。

介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尧禄村,留下牛轭岭的精神底色,向往“饶禄”的幸福生活。

不是“尧禄”吗?是的,是“尧禄”!不过,我真想把“尧禄”之“尧”改成“富饶”之“饶”,“饶禄、饶禄”,也许,这才是时代最迫切最形象的注脚。

牛轭岭的故事,在人们口口相传的念叨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