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雷槐萌楼及其守护者沈荣初


□ 王松基 文/图

说到溪口槐萌楼,当地人知道的恐怕还不多;而说是“溪口牛屎缸楼下”,那就是十里八乡无人不知!

槐萌楼坐落在湖雷镇溪口村往堂堡方向的一处山脚下。据说,古时候这山冈灌木丛生,一片绿茵,是放牛的好地方,漫山遍野都是牛屎,于是,这座槐萌楼就得了个美名:牛屎缸楼下!

槐萌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沈氏13代象仪公所建。据资料推测应是清朝乾隆中期(1750年)建成。槐萌楼是客家土楼五凤楼的典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正堂前厅四间一厅,双过座,三层,计24间。后堂10间开巷,双梯,五层,计50间。左片横楼连体双楼门,三层加前厅单层四间,共计44间。右片横楼也是双楼门,内设官厅、杨公厅和餐厅,为会客和操办红白喜事的公用厅。大厅中有4支大木柱头,柱头、栋梁和屏风雕龙画凤,镂空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空间宽敞,气宇轩昂,十分气派。右片横楼设置二层三梯共16个房间。各楼的厅堂不计,全楼主体房间共134间。

槐萌楼的土墙夯筑足足用了10年。正楼底层墙厚1米有余,顶层墙厚65厘米,整座楼的基础底层用河石干砌,面上用三合土夯筑至窗台一半,三合土面上墙体用土木结构夯筑而成。棚枋、桁桷瓦砖等用材在当时建筑材料中算是一流的。为防匪盗和火灾,地脚至二楼的窗子都是直立牢固木质小窗,外观结构设计完整美观大方。

槐萌楼主体楼门坪宽敞,有围墙,安装有大小楼门,外围两边为屎缸、猪牛栏。围墙石脚及后花栏护坎砌筑技艺是直立河石干砌,整齐美观。整楼族人都在楼内生息,进出入有大门、小门和一条“牛牵不走”的特制小门。那小门很是防盗,门槛外埋设一块“滑蹄石”,当牛跨出门槛踩踏这块石头时,会发出响声,这声响就是向楼主人报了警,足见工匠的良苦用心。

楼内还有生活用水井。楼门外有水渠从大门流经小门,这水甘洌清甜,可供洗涤,也是夏日消暑时男人冲凉的最佳选择。主楼外,左边设有一口大水塘,既可养鱼又是消防储备用水。渠道旁立有天灯神位,昔日昼夜灯火通明;右边则是按照客家习俗安奉土地伯公,祈望给全楼人带来平安和幸福。全楼生活设施如此齐全,有如当今都市楼房建筑的小区。

如此规模的方形土楼在湖雷地区不仅此一座,就在溪口村,还有观光楼和爱日楼(俗称“白楼下”)也在伯仲之间。可是,观光楼和爱日楼仅剩残垣断壁,风雨飘摇,眼睁睁看着它淡出人们的视线。唯独槐萌楼以其伟岸雄姿续写昔日的辉煌!

所有这些,都凝聚着槐萌楼人沈荣初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无微不至的呵护!

沈荣初,1951年生。16岁那年因“文革”,只读完一年初中就辍学了,背起锯刨斧凿工具篮,跟着师傅走上了木匠学徒的生涯。手艺学成,便和土楼的建造维修结下不解之缘。

1970年代,槐萌楼人陆续迁出到外面建房,而槐萌楼久无人居,楼顶四处漏雨,慢慢地,连楼板都腐烂了。沈荣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思忖着:前人有能力建造这么宏伟的楼房,难道我们子孙后代,连维护的责任和本事都没有?

槐萌楼的第一次维修是2007年,沈荣初57岁。他提议对槐萌楼进行抢救性的全面维修,这一倡议首先得到村委干部沈庆成的响应,他发动青年人捐资,筹集了1000元做启动资金。这时,沈荣初带头爬上屋顶,掀开了屋面的第一块瓦片,对有楼层的屋面进行第一次全面翻修,补上整瓦,淘汰损瓦,栋带和檐口用水泥沙浆加固。此次维修花费7000元,槐萌楼总算保存下来了。

2008年,由于槐萌楼后面巨大的枯树倒塌,压到楼顶,杨公厅棚严重受损,加上毛竹疯长,致使墙体受雨水侵蚀,更加危及楼的屋檐和墙体安全。沈荣初再次带领工人爬上屋顶,对槐萌楼进行第二次检修。

2018年,68岁的沈荣初老人对槐萌楼的檐口进行再次检修,随后毅然宣告退休,给自己的木匠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古稀之年的沈荣初常对槐萌楼的青少年说:“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祖宗留下的槐萌楼,更加有责任传承槐萌楼遗下的祖训——以德为纲,以智求成,以孝治家,以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