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忠诚做事 清正为人
——忆父亲李美钰二三事
□ 李红
庚子年是个多事的年份,6月中旬父亲因跌入院,于7月21日仙游,走得突然,令亲朋好友、战友同事很是悲伤和不舍。听得最多的是大家赞扬他廉政自律、勤政务实、作风正派、乐于助人、善良厚道、宽容无私,工作生活上也从不计较,是个有担当、能作为、有奉献精神的人民好公仆;曾被群众评议推荐,经省里批准认定为“优秀干部”。
这些天,我在细心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一件件、一本本呈现在我眼前,惊叹8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将书架归类整理得井井有条。翻阅父亲的遗物,一个更清晰的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思念之心油然而生,也很是后悔自己关心父亲不够贴心。父亲是一个不太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性格谦和、幽默。任何事情只要他能做的都亲力亲为。父亲在家总是伏案工作,想和他说上几句话都有些困难,只见他加班加点,熬夜写稿是常态,我们和父亲相处沟通的时间更少。
翻阅父亲的记事本,映入眼帘的是每本扉页上均大字写有“忠诚做事,清正为人”的字眼,相信这是他时时提醒自己的做人准则吧!
曾几何时,听父亲说过,1949年他16岁参加苏南区党委南下工作团来到福建,是团中年龄最小的,战友们都亲切的叫他“小李”。父亲也曾多次向我们提及:人要知恩,感恩,服务社会。说当年他家中贫困,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需要维持生活,而他刚参加工作,不敢也不好意思向领导反映情况或申请救急。而此事当年只有一位同住战友知道,领导无意中从这位同志的嘴里得知我父的困难,主动关心寄了12元(光洋)给父亲家救急,解了我奶奶和叔叔揭不开锅的燃眉之急。当父亲得知后很是感动,眼泪都掉下来了,体会到组织的关爱。之后父亲养成了一个善于关心体贴别人的习惯,捐献资助孤儿念书就是一例。
我曾听父亲的战友这样评价父亲:老实勤奋,刻苦腼腆,当年他请求干最艰苦的工作,说自己年纪最小,应当锻炼,和最贫困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曾听父亲的战友提及:父亲严格要求自己,曾对多吃多占的当年上级某领导提出中肯建议,按党章要求去履行职责,之后不久某领导查阅我父亲填写的履历表上有如实填写的“哥哥参加国民军至今生死未卜”的信息,认为不可重用。于是1965年父亲被下放到龙岩白沙供销社任主任。即便如此,他依然对党忠诚,没有怨言。在白沙忘我工作的十年间,他坚持“一根扁担”服务民众,春耕夏收农忙期间坚持送货下乡、方便群众,并结合收购农副品及废旧物品。我们子女也曾于放假期间被父亲要求到乡下和农民共同生活,体验艰苦。当我们吃饭不小心掉一粒饭粒在桌上时,他会用和蔼的口气对我们说:“要捡起来吃,农民种粮不易,粒粒皆辛苦,要珍惜,不要浪费。”那些年我也见识了从未有挑货郎经验的父亲,从最初只能挑十几斤到后来能挑上六七十斤稳当当地走在田埂上,辛苦自己,方便群众。白沙几乎每村每寨都留下父亲的足迹。
19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父亲被调回龙岩城里,我们一家人得以一起生活。但随着父亲职位的变动,处于更繁忙重要的领导岗位,每周他自觉工作6天半,甚少理家,常常是吃饭时间还有许多人来谈公事,父亲总是耐心倾听,尽力帮忙解决。举个例子:曾遇一女性连续每天中午到我们家吃饭时间就来谈她丈夫上吊自杀的事,哭哭啼啼,很影响食欲,也耽误我们的正常生活,后期我有些不耐烦,不再想递水给她喝,父亲是这样教育我的:“别人有事情才会来找你,向我们倾诉,希望问题能得到解决,要理解,你不能显得不耐烦,要有礼仪,要多安慰人。”
父亲在龙岩县(市)任职时间长达16年,我只去过他的办公室几次,都是为了送伞送衣之类的,母亲则从未踏进过他的办公室一步!因为父亲不让。记得当年很多人劝我父亲,现在有政策,好些干部的家属都转干了,也该为我母亲转个轻松点的工作,还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父亲总是不同意,说不能以权谋私,直至母亲退休仍为企业职工,工资很低。有同学曾问我,听说你父亲是市政府领导,怎么你一点官家子女的习气都没有?着装也不像,你父亲是官员吗?面对这个尴尬的问题,我都不知如何回答。
父亲有太多的点点滴滴值得我回忆和怀念。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龙岩(新罗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勤勤恳恳工作了46年直至离休,离休后仍坚持办实事,如:筹建龙岩合资三德水泥厂,常奔波于北京等地,改变了北煤南运,小水泥厂污染及就业等问题,退而不休8年,后因心脏不好才完全退下,但依然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必读七份报纸。看了父亲的很多笔记,听了组织给我父亲致的悼词,综合评价很高,一个品德高尚的父亲形象屹立在眼前。
父亲,我们永远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