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井的诉说
□ 范晓莲
四角井,好特别的地名!它是连城县城区仅存成片的古街区,包含水南和吴家巷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保留有宋代古廊桥、古驿道,元代古城墙,众多明清及民国时期宗祠民居建筑。缓步行来,古桥、古街、古巷、古居,一一呈现眼前,娓娓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文川河上,横跨着古朴宏伟的文川桥。桥墩由条石垒砌而成,墩上用七层圆枕木纵横叠起桥架。桥面正中由方石铺就,两侧辅以卵石。桥上为屋架,可供商家摆摊设铺,故而人来人往,热闹得很。这是座饱经沧桑的桥。据县志载,此桥原名清溪桥、擢桂桥,惜毁于水患。元至正年间,县尹马周卿重建,命名“文川桥”。此后又历经数次兵燹、匪患、水患,建了毁,毁了建。如今我们所见,乃清顺治五年所修。倏忽又历数百载,文川桥虽“沐甚雨,栉疾风”,仍岿然挺立。立着的,岂止是桥?更是客家人无惧风雨、百折不挠的精神!
两端桥头外侧是店面,老远就闻到阵阵香气。灯盏糕、牛肉兜汤、扁食等各色小吃,纷纷施展魅力诱惑客人。这里的扁食与别处不同,硕大、饱满,皮儿极薄,一口咬去,满嘴都是馅儿,唇齿留香。汤汁极鲜,喝个碗底朝天,淋漓酣畅。同行的连城友人说,久居客地,每次返乡,必定要来桥头吃上一碗扁食,方觉过瘾。的确,正如流水总是配着人家,家乡也总是连着美食。不管走得再远,除了亲情,最让我们思念的,不就是家乡那散发着独特味道的小吃吗?
一桥之隔,拐个弯,市声已不能相扰。脚下的古朴街巷有如魔毡,一旦踏上,只觉身子腾空而起,霎时来到久远的年代。整个街巷肌理保存完整、水系通连,谓“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庙前街、水南街、大桥下街;水桥巷、溪南巷、清溪巷、吴家巷、桂花巷……每一条街巷都写满历史,每一块砖瓦都藏着故事。逡巡于布满青苔的石子路,游走于迷宫般的街巷,将岁月的门轻轻叩响。
古居的魅力在于久远的穿透,时间雕琢出它们的优雅,岁月淬炼了它们的沉静,伤痕化作它们的坚韧。有些民居保存较为完好,飞檐翘角,斗拱森森。精致的窗花雕纹仍清晰可见,诸如“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图案,无不昭示着客家先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色古香的李氏民居、古朴大气的沈家大院、风格独特的双子楼……无不彰显着先祖的智慧,客家文化的辉煌。“旋马遗风、阳谷光华”“薰迎和煦”“八砖世第”……这些字眼在我脑中钟鼓齐鸣。目光抚摩着这些客家元素满满的建筑,不禁由衷赞叹!有些居所已是断壁残垣,荒草侵入石砌小路,青苔爬上破损的窗棂。窗边有棵石榴树,枝条把阳光筛细了,投下斑驳的光影。岁月更迭,人事变迁,空留一声叹息。一幢房子,总得有人才有烟火;一个地方,终须留得住人才能兴旺。
果然有井,星罗棋布。有些已成枯井,杂草从井壁探出头来,有些井水依然清澈。井沿深深浅浅的印痕,应是往来担水的人们所留。这些井就像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众多居民,使他们得以繁衍生息。据传,此地先祖掘井一方,水清且甜。随后东家、西屋、南楼、北宅四角皆掘井,没挖多深,便清流汩汩,四方之家无不欢欣,此地就被称为“四角井”。再后来,这一带人家大多打井,于是乎大井小井遍布街区。也有人认为,“四角井”的“井”并非单纯指水井,而是指买卖市街。古时因井为市,故称市井。因市井多而商贾旺,因里巷多而生意隆,“四角井”因此扬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四角井,便是连城儿女心中眷恋的草原、城堡罢。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区里,能触摸到客家文化的脉络,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和思想的深刻感悟。期待不久的将来,古老的四角井能重焕她独具魅力的容光,展现她与众不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