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过去


□ 林东祥

从1958年到1981年,是人民公社时期,也称为集体化时期。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的建制是: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辖生产队,生产队就是公社的最基层单位。1962年以后,公社逐渐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三级所有”是指农村生产资料分别属于公社、大队、生产队;“队为基础”就是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进行核算,也就是以生产队来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对生产收益进行分配。

徐福仁不仅是当时武平县中堡公社大绩大队党支书,而且厨艺好,社员“摆桌”都请他当掌勺的“厨官”,85岁高龄的他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集体化时的美食往事。

无疑,那时的社员劳动强度大,很辛苦,老徐的大队在梁野山东麓,山坑田多,全年日照比山下的丘陵地区少一半,历来都是单季稻(中稻),但公社说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把单季改为双季,山地梯田,灌溉、施肥、插秧、田管、收割,每一项都耗时费力,全大队9个生产队,1500余人,他们不但田多(2000多亩),而且山林面积也大。

生产队也搞副业增加集体收入,割松香、锯板和草纸是主打项目。

因为大队是毛竹主产区,公社供销社派人来打谷笪(晒谷用具),大队只收少量资源费,师傅供销社请,经营收益也归供销社。

传统的村落,村民宴席主要有十个菜左右:蕉芋粉皮、角子丁、米粉干、酱猪肉、炸豆腐、炸全鱼、明脯(墨鱼)猪肉汤、炒肉片(猪肉)、白斩鸡公。1970年代后,家庭经济较好的会加牛肉、兔肉、鸭肉等,一共12个菜左右。

“厨官”操劳一天,主家用一条毛巾、两包烟、一包茶叶表示诚挚的谢意。

夏天的“双枪”(抢收抢种)可以说是一年中社员劳动最辛苦的时候,大致是立秋前两个月时间,这个充满硝烟味的词汇是那个年代的“热词”,以至要动员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支援农业生产,谓之“放农忙假”。农民谚语曰“上半年怕旧田,下半年怕旧秧”,意思是说,上半年把稻田整理好后要抓紧插秧,整理好的田地时间稍久肥力减低;下半年莳田秧苗更关键,放久了影响生长,所以抓紧插到田里去,不然会影响稻谷产量。

笔者1960年代中期出生,虽然不算社员,但是中小学读书时也是生产队时期,深知农民稼穑的辛劳,在完全没有一点机械化作业的时代,“双枪”历时整整两个月。劳动中,社员头顶骄阳,脚驻灼水,汗流浃背,昼夜相连,没有坚实的体力和无畏的精神真的很难坚持,好在那是一个吃苦耐劳和富有集体荣誉感的理想化时代,而就是在最辛苦的时候,社员们只要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徐书记说,午饭几乎送到田头,茄子豆角重油重盐炒成,外加一大盆海带汤就是犒劳社员的美食了。

“双抢”结束,生产队干部为了犒劳勤劳而疲惫的社员,会举行“做圆工”的美食盛宴。这天,人们不用劳作,队里青壮社员齐动手,在宽敞的晒谷坪上打糍粑,然后社员各自端回家,一家老小都能享用难得的美味。条件好的社队,也有宰几只肥鸭的。甜美的鸭肉,漂着油星的香喷喷的鸭汤就着糍粑在唇齿间回味不尽,应该说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美味记忆,以至几十年后在老社员的脑海中仍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