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大院


□ 杜轩民

市政府乔迁一晃过去了十年。陆续调整后,至今留驻老大院办公的尚有应急管理局、方志办等为数不多的单位。偌大的院子较从前空荡了许多,淡去的,不只是车流、人流、急促的脚步,还有盘旋在上空的思想。几家少有工作关联单位的人员有幸成了驻守这里的手足兄弟。

老大院原建于民国初期。几幢两层或三层、砖木泥瓦、四面连廊的方楼,围墙一圈,成了当时的龙岩图书馆。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军司令部曾设于此,为“古田会议”部分决议的形成付出了先期筹备。之后龙岩第二届苏维埃政府进驻。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长年归属政府办公,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文革”、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等各个历史时期,与龙岩的发展息息相关。大院近百年的历史算不上太长,推测始建时的规划稍欠长远,也就有了之后因需改扩,成了今天新陈同在的模样,注定了它无法成为经典。但它与众不同地见证了变迁、经历了风雨、品尝了苦甜,以至于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诉说出隽永的故事。

大院称不上俊美。庆幸的是,它因毗邻中山公园而生态美环境优。纵使它们之间篱墙为界,却拦不住彼此的深情交往和最亲抚慰,两边的枝叶你伸过来我探过去,早已浑然一体,共同迎接灿烂的日出。自始至终,中山公园都慷慨地把四季最美的风光分享给大院,也顺势把大院揽入怀中,理所当然地拓展了轮廓、开阔了视野。如此,算是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吧!几棵参天古树是大院的重要地标,它们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古老的身躯镌刻着岁月印痕。矗立于院子中央的那棵古香樟气度不凡,知名度最高,当之无愧地成为这里的树王。虽然它已是230多岁高龄,却依然枝繁叶茂、苍翠遒劲,把身旁年轻的大叶榕羞得自愧不如。

如今的大院,少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安详,古木参天,花儿竞秀。早晚时分,带着香草味的和风轻轻拂过,漫步、听鸟、吟诵、习操……这里,都是不错的去处。驻足其间,无不让人身心放松、怡然自在,即便到不了“曲径通幽”的境界,至少也有“闲庭信步”的逍遥。也许会有人妒忌大院借了中山公园的美、沾了中山公园的光,可谁叫它们是天造地设的呢?

其实,宁静并非大院的所有。生活在院落深处的人家也从大门进出,少不了孩子们尖厉刺耳的打闹声,还有阿婆呼唤孙子回家吃饭久久回荡在空中的吆喝声。偶尔也能在这里分享到“免费午餐”,多半是在上午的某个时段,北边市直机关幼儿园方向稍稍地飘来孩子们的和声“春天在哪里……”,巧的是,东边老年大学里也紧随着传来长辈们的合唱“最美不过夕阳红……”童声清纯、灵动,天籁无杂;成年中音浑厚、深沉,充满故事。这一北一东,一少一老,相对呼应,把歌潮托举得此起彼伏。两支原本完全不搭调的曲子居然在大院上空和谐交响,实现了新老生命的隔空拥抱。

安静下来的大院更像一方书香萦绕的幽处,仿佛再现了它的初始面容。百年的洗礼、厚重的蕴涵,走进它便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学堂。它完全有资格在同类中傲视群雄,可它博大而不袒露、饱满而不张扬,如同一个慈祥的老人,庄重、质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