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铁山罗地村

图为铁山罗地村的瀑布。
□李元健 文/图
近日,约了两个友人前往梅花山腹地——连城县莒溪镇铁山罗地村。因前段时间获悉这里保留有不少红军标语,出于本人搞中共党史研究30多年的职业习惯,于是有了此行。
从莒溪蜿蜒盘行20多公里便是铁山罗地。到达目的地,放眼瞭望,山谷下的一个小盆地,南面、西面一条溪流环绕着铁山罗地村庄,260多户人家,1000多人生活在这个森林覆盖率达99.4%的仙境中。村中那几百年前留下的古民居,雕龙刻凤的桅杆纹石,见证了这个村曾经的辉煌。“敦笃堂”、“发铺堂”等十几座明清建筑,令人驻足流连。
“发铺堂”建于明朝。在这个房屋里,1930年代初,成立了铁山罗地乡苏维埃政府,本村进步青年罗九生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时成立了赤卫队,队员有100多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影响了周边几个村庄,革命势力迅速扩大。不久成立了屏山区苏维埃政府,罗九生任区苏主席。1932年冬,罗九生带领50多名赤卫队员参与反“围剿”战争,在青石坑被叛徒出卖而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评为革命烈士。
1929年底,古田会议刚结束,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从古田途经庙前、莒溪,在此留下许多革命标语。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担负留守的红军游击队在铁山罗地一带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依托深山老林和苏区人民对革命的支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邓子恢,张鼎丞、方方、王直、李德安等在这里经常出没。在村里的古建筑“火夹堂”驻扎了红军部队,如今还清晰可见的红军甲、红军乙、红军丙宣传革命标语:“士兵不打工农”“穷人不打穷人”“医治白军伤病兵”“打倒包办婚姻”等数十条标语。在“发铺堂”这个古建筑里,当年红军游击队还在此设立了指挥部,在木板上还依稀留下不少标语。
这期间,当地民众为游击队护送情报,秘密送粮食。乡妇女会长池香妹、联络员罗周满、罗八保等因送情报而被国民党杀害。村管理公粮的罗八老,为支持红军冒着生命危险将2000多斤公粮送给游击队,当地民团发觉后企图抓捕他,群众帮助逃了出去。他的妻子被逼,不久离开人世,3岁的儿子被人收养。
1984年金秋时节,曾经在铁山罗地战斗了近两个月的老红军俞炳辉(原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故地重游,看到村庄大变样,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地吟诵:“绿水青峰铁山好,资源丰富人勤劳,同心协力齐奋斗,铁山变成金元宝”。
铁山罗地原叫屏山罗地,清朝中期,有陈、王、邓三姓在此淘金,朝廷误以为有人想谋反,便逐之。清末改为铁山罗地。这里有闽西最高峰狗仔脑山(海拔1811米),有诸多的造纸遗址,有诸多风景名胜:“七级瀑布”“王母点兵”“家坪水库”“额头峰”“白石山”(山的石头全是白的)等。2016年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村,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