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城下驿
□赖守铭
据清乾隆《永定县志》记载,永定在唐大历年间开设的驿道有三条,分别是湖雷(上杭场所在地)到高陂富岭经河子隔去龙岩州的北驿道;湖雷到高陂睦邻经虎岗城下去汀州府的西北驿道;湖雷到大溪经湖坑、高头去漳州府的东南驿道。西北驿道经睦邻、虎岗、茫荡洋大山出永定境,进入上杭、武平,再到汀州府,沿线设湖雷、坎市、高陂、虎岗4个驿站,虎岗驿站设在城下村,位置为目前永杭公路城下村三桥附近,俗名石脚摆。1975年生产队挖氨水池的时候还挖出了墙角地基、旧壶残碗和几枚古钱币。附近几个小地名如马寮、睡坝、灶窟、店子,下马田、撑石前等依稀佐证着这一驿站的存在。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江南大水灾,兼以役繁赋重,民不能堪,皇上却下诏南巡山东、江南,虽有大臣上疏谏阻,武宗俱不纳。江浙士民惧怕税负徭役加重,纷纷南迁。汤湖赖氏十世范婆太,看着门前大路上筚路南迁的难民,想着自家人多地少不能温饱,遂提出外出开基创业的想法,得到侄儿与华的响应。由于公婆年迈,儿女年幼,丈夫直庵公要留下照顾,于是范婆太带着二儿子与琪和侄儿与华一起外迁。他们出丰稔、过蓝溪、下太拔、走溪口、往大洋坝,沿着永定西北驿道逶迤南行,来到城下驿站歇脚。一本地杨姓大叔看到范婆太三人相貌不俗,有意相助,便留下他们。杨大叔以低廉的价格卖给范婆太良田数亩,其中有一丘近2亩的出水田,范婆太用于养鸭嫲,从此与琪母子耕读持家,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侄儿与华辞别婶婶与堂弟,出到城下村外的大竹园,看到当地地势平坦,水草丰茂,便在大竹园定居下来。不久,与华回汤湖带来了妻子邱氏,与琪回老家带来了哥哥和两个弟弟,分散在虎岗各地开枝散叶,立下家规:子孙祭拜宗祠时,同时要去祭拜杨大伯公。每年正月十五,虎岗赖氏祭祖,虎西赖氏祭的是十一世晏田公(与华),城下赖氏祭的是十世范婆太,都要穿过虎岗街道,为了表示宗亲团结,两支队伍要汇合在一块。所以,街头起点,虎西村的人先到也要等城下村的人前来,由城下村的香案、猪羊、“五牲”走在前面。否则,会被外姓人嘲笑为“没家教”。
城下村原先称为杨屋村,由杨、王、邱、谢、傅、林、邓等十八姓共居。明神宗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史称“万历中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赖氏十三世鼎峰公发迹后自费雇人在村口网山下筑城,改名为城下村,至今仍有许多石堆石方。又在村头村尾各筑一座凉亭,村头是松风亭,亭联:“松布清阴山青水秀,风来曲径鸟语花香”。村尾是半岭亭,亭联:“策马驱车到城下为名为利,跨山越岭上司前非讼非诤”。明崇祯年间,十五世武姚公武功高强,轻功更是了得,成为当地豪强。不仅加固城墙,还筑起一座占地10亩,房屋300间,坐南朝北的大庄园,组织乡勇设营教练,抵御白莲教流寇和本地山贼。后来,有奸臣以庄园坐南朝北,与朝廷分庭抗礼为名,奏报朝廷,朝廷派出10名东厂武士在城下驿站附近埋伏,武姚公在斩杀9名武士之后,殚精竭虑,最后被武士头领射杀。之后,城墙被毁,庄园夷平。
城下19世清才公幼年聪慧,秉性豪放,成年后外出两广地区做徒弟、做生意。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事,清才公参加太平军,后来兵败南逃,进入城下村之前,告诫部属不得骚扰城下、虎岗的民众,这是他最后的一块净土。太平军进入村庄后,在驿站宿营,秋毫无犯,彻夜篝火通明。太平军过后,传出“撑石前,撑石背,金打棺材银打盖,谁人要是找得到,三代不用吃酸菜”的“窖诀”。1980年代初期,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驿站沿路、凉亭、石背庵的地板、石级,突然被人翻起。后来,有人说是广东、广西人前来寻找太平军埋藏的“窖”而被破坏的,到底有没有宝藏,不得而知。
“要致富、先修路”。1990年,永杭公路632线即富岭至上杭溪口线开通,公路几乎沿着古西北驿道线路走。驿站、很大段驿道变成了平坦的公路。留下的几段驿道依傍在小桥、流水、人家边上,夕阳下、西风中,车马人流来来往往,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