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红色记忆甘和楼

走访甘和楼。
□王贵垣 林泉镇 林兴标 文/图
这是一座普通而又典型的客家土楼,坐落在永定西陂村原六一生产队,建造者为西陂林贲山(养子林大钦状元)传下西湖房、第十五代林道生,楼名之所以叫甘和楼,是因为林道生的儿辈都是“甘”字辈,他希望儿孙们都能够和和气气,明白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甘和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35平方米,土木结构。整体构造为两堂两落结构:后堂为主楼,四间一厅起脚,高三层;前堂为入门大客厅,结构奇巧,十分宽敞,每年春节聚会、闹元宵接龙灯在此举行;前后堂之间为天井、左右厨房,有走廊、小门可通往左右横楼;大门前有一个大坪和一座天官大帝。天官大帝四周原来是大五房的大楼下遗址,第九代林宁宇住此、第十代林浚明几兄弟均在此长大,早已倒塌,仅存屋脚。
土地革命时期,甘和楼昌字辈大多参加了革命,其中一个烈士,三人失散。烈士叫林昌标(1901-1935年),失散者分别是其亲兄林昌茂(1898-?),堂弟林昌增(1909-?)、林昌友(1912-?)。
新中国成立后,原永定县民政局出具的《烈士证明》写着:“林昌标同志,男,1901年2月出生,1928年4月入伍,1935年4月在坎市被敌杀害,被追认为烈士。特此证明!”
西陂村当年参加革命的,被称作是“头班红”,主要有两种人:一是龙岩九中(今龙岩一中)学生,他们受革命思潮影响,回到家乡领导革命;二是穷苦百姓,他们在党组织的宣传发动下,参加革命。
林昌标1928年参加的是暴动队伍高陂农军,参加过6月平在暴动、8月西陂岭暴动。后来林修富等人把暴动队伍组成游击队,转移到白沙坑、小坑山、郑坑及平在的牛寮脚、悠远等地打游击。当年重阳节时,在郑坑与虎岗土霸武装激战过。
1929年5月23日上午,游击队集训队伍配合红四军一举攻下龙岩城,下午在富岭绿竹塘击溃敌人,攻占坎市。
1930年春,游击队在太平区赤卫队、共青团、少先队、妇女队千余人配合下,开到龙潭包围几座大楼,取得攻打龙潭圩的胜利。后来组建红十二军,林昌标编入100团,担任班长。
1931年春,红十二军协同赤卫队,突袭高陂桥畔天子仞岽张贞49师哨所,夺取制高点,居高临下打击敌人。
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攻克漳州城。中央军委命令红十二军配合永定独立团和地方赤卫队、游击队,收复永定县城、湖雷、坎市等地,还开辟了永和埔大片新区。
同年6月2日,红十二军100团,在县独立团、太平区赤卫营、高陂许佳培风等地群众武装千余人配合下,由班长林昌标负责侦探,大部队围攻龙潭炮楼,活捉民团团总,取得胜利。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林昌标作为本地骨干留了下来,充实永太游击队。
1935年5月初,永太游击队80余人在马永昌、张东秀、江文波的率领下,配合红八团三连,运用奔袭战术,一举歼灭大洋坝民团5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机枪1挺和一批军用物资,烧毁敌炮楼1座,发展了岩、永、杭边游击根据地,为杭代县在杭永边坚持斗争奠定了基础。
这次奔袭战斗结束后,永太游击队回到许佳休整,然后又到黄田山,再分出两组到北山吉山余庆第和上洋遗经楼休息。立脚未稳,即遭到国民党民团150余人包围袭击,时间是5月7日(农历四月初五)凌晨。经过激战,永太县苏主席许永荣和游击队长张东秀牺牲,马永昌率领部分游击队员冲出重围,太平区苏主席林鉴先、游击队干部林昌标等人被抓到坎市惨遭杀害。此后,江文波、林日太重新收整队伍,继续坚持斗争。
在甘和楼及其老屋福满堂,苏维埃时期曾办过食堂,有文艺(山歌)活动在此开展,接待过红军,并提供过往许佳的游击队粮食、物资。当年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在西陂红色游医林金松帮忙治疗疟疾时,福满堂是他住过得最开心的屋子。因为傍晚时分,在天官大帝的灯光照耀下,老百姓唱起山歌来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