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颂

——写在瞿秋白牺牲85周年之际


图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和就义处。图自网络

□彭旭东

每次回长汀老家,稍有闲暇,总会情不自禁地到长汀城西的罗汉岭广场走走,只为缅怀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烈士。

1935年2月24日,留守苏区、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奉命从瑞金转移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在向闽西突围时不幸在长汀梅迳村被捕。瞿秋白被捕后,国民党最高当局喜不自胜,对瞿秋白声称只要他明确表示“悔意”,公开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即可免死。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严词拒绝,终不为所动,随即蒋介石下达了一道“即在闽就地枪决”的密令。

1935年6月18日,一个白露苍茫的清晨,瞿秋白被押赴长汀西郊的罗汉岭刑场。一路上,瞿秋白玄衣白裤,神态自若,不时引吭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毫无半点惧色。在抵达刑场后,瞿秋白举目环顾罗汉岭四周,缓步走向一块绿茵茵的草地,气定神闲,盘腿而坐,微笑着说:“此地甚好,开枪吧!”遂饮弹洒血,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的长汀城,郁郁苍苍的罗汉岭松风吟啸,浩浩荡荡的汀江水滚滚南流。不知不觉间,85年的时光倏忽而逝,让人心生感叹。“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临别前,瞿秋白平淡从容的话语,留给我们的却是直击心灵的震撼。在长汀城中心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卧龙山脚下,我曾无数次流连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此处原为汀州试院,院内两棵千年古柏,参天耸立,树冠葳蕤,清代名臣纪晓岚到汀州试院监考时曾写下一副“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的对联,张贴在古柏树旁的双忠庙门。院内草木葱茏,绿树成荫,花香袭人,甚是清幽,穿过试院正堂一个狭长的过道,行至后院右侧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厢房,便是瞿秋白的羁押之所。也就是在这里,瞿秋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41天。身陷囹圄,瞿秋白自忖生无所望、时日无多,慨然提笔写下一首《卜算子咏梅》:“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表露出壮志未酬的遗憾和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心境。

威武不能屈气节,八面寒风不折腰。穿越历史的烟尘,回望中华民族的英雄志士,我们总会为他们坚贞不屈的气节所折服。南宋名臣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宁死不降,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容赴义。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改革弊政,被慈禧太后投入大牢,不肯出逃,写下了《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垂青史。革命志士夏明翰在断头台上大声吟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气冲霄汉。而瞿秋白在狱中的题照“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又在绝笔《多余的话》中遗言“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此等气节,又何尝不让人深深感佩。鲁迅先生在秋白先生就义后说:“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1950年12月,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则是这样评价瞿秋白先生:“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超然于生死之外,在生命的尽期,瞿秋白在狱中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遗作《多余的话》。在近2万言的“遗言”中,一介书生瞿秋白让自己五味杂陈的心绪肆意流淌,他的深沉厚重的感慨,永远在历史的长空中激荡着不绝的余响。在文中,他吐露自己苦难的人生经历,回顾曲折的革命生涯,揭露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的错误,表达无力为正确政治路线奋斗的深深自责。他说,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还用了一个形象比喻“一只羸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这些直抵灵魂的话语令人动容,刻骨铭心。“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来都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瞿秋白先生敢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无所隐瞒,不文过饰非、敢于揽责的赤子之心,显得何其可贵!

“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瞿秋白无限怀念的写道,“中国(长汀)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在瞿秋白的内心深处,不是心无所想,也不是心无所恋,而是心系节操,初心不改,未敢有一丝一毫的忘怀。字里行间,瞿秋白先生对国家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一览无遗,耐人追寻。

透过瞿秋白囚室,窗外天井边的一棵曾经陪伴过先生囚禁岁月的百年石榴树,依旧年年发芽、开花、结果,见证着瞿秋白先生的灼灼年华和耿耿丹心。

时值瞿秋白牺牲8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