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炘昌,烽烟往事从头忆


图为范炘昌近影。

□ 范晓莲 文/图

长汀县河田镇芦竹村,有个志愿军老战士,名叫范炘昌。他生于1924年,今年已是95岁高龄。

老人银发稀疏,满脸皱褶,平时能拄着拐杖慢慢行走,头脑也还清楚。他家的住宅是一栋两层半的小洋楼。近日,我们前往拜望,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父子两代都是兵

1933年,范炘昌刚满8岁,他的父亲范绍洛便参加了红军,是红二十四师运输连的一名运输兵。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范绍洛在连城县参加战斗时英勇牺牲。范炘昌未谙人事,就成了红军烈属。

1947年,国民党军来村里抓壮丁。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不愿当兵,就花钱请人代替。范炘昌当因为家贫,便顶替同村的范林昌,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士兵。

后来,范炘昌所在的部队被运到东北,参加“四平战役”。1948年,这支队伍弃暗投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范炘昌被编入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112师的炮营连,成了一名通信兵。那时的范炘昌,身材矮小,一脸菜色,但稚气中透着机灵。他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立了三次小功,合计大功一次。至今,他仍保存着当年的立功证书。1949年9月,范炘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场立新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18日,范炘昌所在部队从吉林省通化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渡江后行进约90华里,打响了过江后的第一场战役。那次,他们奉命占领汽车路边的一个小山冈。团长在掩体后指挥战斗,范炘昌跟在团长身边。马路对面不远处也是我方部队,但由于敌人狂轰滥炸,通讯已经中断。团长要派人送信到对面,然而,敌人在路边修筑了一座碉堡,机枪朝着马路疯狂扫射。因敌人的火力太猛,团长连续派出的三名通讯兵都牺牲了。危急时刻,范炘昌勇敢地站了出来:“团长,让我去吧!”团长看了看他,果断同意:“好!”范炘昌吸取前几位通讯兵的教训,没有立即冲出去,而是先在掩体后观察,很快摸清了规律,敌人的机枪一梭子弹约50发,射完一梭就要停下换弹夹,趁着这间隙,应该可以冲过去。于是,他摘下头上的军帽,找了根棍子顶着,小心地伸了出去。果然,敌人的机枪立即突突突地响了起来。等敌人的一梭子弹一射完,范炘昌就猛地冲了出去。不料,他刚跑几步,敌人的机枪又响了起来,他立即往地上扑倒,但来不及了,一颗子弹呼啸而至。范炘昌只觉腿上一阵尖锐的刺痛。怎么回事?莫非敌人的碉堡里不止一挺机枪?但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任务!于是,他利用胳膊肘的力量,拖着伤腿,艰难地匍匐前进。所幸,机枪口是从碉堡伸出来的,倒地后的范炘昌恰好进入了敌人的射击盲区。就这样,范炘昌把信安全地送达对面的连队。

在攻打“394.8”高地的战斗中,范炘昌又是九死一生。那次的战斗持续了8天9夜201个小时,战况异常惨烈,炮弹像疾风骤雨般落到阵地上,穿梭的子弹密集成网,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整座山头。出发上战场的时候,战友们看到了范炘昌。可是,连续几天几夜的激战后,却不见他的身影。大家找了许久找不到,都以为他牺牲了。有个闽西老乡写了封信给范炘昌的家里,告知他牺牲的消息,还把他的几件衣服也一道寄了回去。所以,那段时间,老家的人都以为他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在送信途中受了重伤,被担架队的人发现,送进了野战医院。直到他伤愈归队,战友和亲人们才知道他再次大难不死。

忆昔抚今念党恩

朝鲜战争结束,范炘昌退伍返乡。回到家,方知老母已经辞世。悲痛过后,他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成家后育有一子一女。在村里,他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犁田、耙田、插秧、割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是村里的“劳动模范”。他还是个热心肠,只要谁家有需要,招呼一声,他必定倾力相助。他为人低调,从不轻易宣扬自己的功劳,也从未向政府提什么要求。据范炘昌的儿子回忆,他父亲的纪念章、立功章原本有十几个,都放在抽屉的一个红布包里。年幼无知的他常顺手拿去玩,遗失了几枚。如今仅剩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军中南纪念章”各一枚。

忆及往事,范炘昌老人情绪激动。他说,忘不了当兵打仗的日子,忘不了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忘不了朝鲜战场血与火的记忆……

范炘昌老人说,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位光荣的退伍军人,又是一名拥有七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每个季度都能领到两笔补助金。几十年来逐年增加,如今已涨到每月近三千元。每年,省、市、县都有人来家慰问,村干部也常来家里看望,让他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