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雁石北新大圳工程


□ 邱在兴

1950年代,龙岩县(现新罗区)农村经济十分薄弱,许多地方的良田缺水灌溉,为解决这个问题,龙岩县委、县政府在龙岩地委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修建水利工程。最典型的有三个大型的水利工程:一是1954年5月修复通水的汤侯渠;二是1957年8月建成的全专区(现龙岩市)最大型的水利工程——国营青草盂农场引水灌溉工程;三是1958年4月建成的雁石北新大圳水利工程。这三条大水渠,是当时龙岩县农业发展的大动脉,解决了多个生产大队农田灌溉问题。

雁石北新大圳水利工程,于1956年秋季开工建设,于1958年4月完成一期工程,其覆盖黄庄、岩星及新芦三个生产大队的农田灌溉。于1974年延伸至益埔大队,通过前后近16年的施工,完成了全长23公里,流经现在的黄庄、岩星、新芦、大吉、坷溪、长仑、赤坑等村,灌溉农田2400多亩的水利工程,解决了流经区域村民生产生活长期缺水,农业歉收的问题。

过去,雁石的新芦、坷溪、长仑、赤坑等村,有广阔农田,但是仅依靠新芦南坑的山沟水进行灌溉,远远不够,缺水现象十分严重,老百姓基本是靠天吃饭。面对缺水现状,历代乡贤均设想引水建渠灌溉。清朝年间,长仑的王勉溪,是雁石的首富,设想修建水利工程,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民国时期,1944年,赤坑的罗凤岐亲自到黄庄村现车田壁水圳坝头勘察选址,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1956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多方的支持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北新大圳水利工程正式立项,开工建设。

北新大圳水利工程的兴建还有一个原因,1955年夏天,天气异常干旱,雁石的这几个生产大队禾苗枯死,旱灾严重,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当年龙岩县政府派了许多干部到雁石来支援抗旱,协助做好抗旱救灾工作,有条件的地方用抽水机抽水、龙骨车车水解决,没条件的地方就挑水抗旱,时任行署副专员吴潮芳,亲临雁石了解灾情,研究调查,并制定长远的解决方案,决定由原地区水利局组织人员到雁石测量设计,修建引水工程,即北新大圳水利工程。

测量队当时初步设计两条线路,一是在坪坑青洋厝下建坝,经黄庄大队的尼姑隔通往岩星、新芦等大队。二是在黄庄大队的平滩建坝,经黄庄大队的下盂隔通往岩星等大队。最后选择第二方案,确定在黄庄大队的平滩建坝。

1955年中秋节后,时任行署副专员吴潮芳穿着草鞋,在原雁石区副区长陪同下,北新乡领导作向导,带领技术人员从黄庄村一路披荆斩棘到平滩选定坝址。1956年,时任龙岩县县长邱锦才在县人代会上宣布决议立项,并定于1956年秋季开工。

兴建北新大圳水利工程指挥部设在黄庄大队,原龙岩县水利局局长章源洪、农业局局长蔡德海、财政局局长林荣照都亲临指挥部现场办公。

1957年10月全面施工。圳头在黄庄村平滩聚溪筑拦水坝,引水经过黄庄后头山拐弯至岩星村后璧山,再经鸭母坑转入新芦村,后又延伸至坷溪、坪洋村,全圳长18公里。该圳由县拨款4.2万元,乡财政付款4万元修建,乡民负担9万工劳力,以半年时间完成全圳工程任务。施工期间,雁石各机关、学校,参加义务劳动;龙岩二中部分师生,也在寒假自带伙食前来支援。

北新大圳水利工程,有一段是石壁,一公里的石方,要打炮砌渠,这段工程是专门请外地专业团队来施工的,其他所有的渠道土方都是由受益的大队,以及雁石公社各企事业单位包干完成。黄庄民校为了配合中心工作,也领两个桩号40米长的渠道任务,民校学员都是晚上点着火把挖土开渠。

北新大圳水利工程设计,不论山坡高低,都按0.75%的坡度,圳底60厘米宽的要求建设完成。在施工过程中,指挥部成立突击队,专门负责施工过程中抢时间解难题的突击工作,例如圳中的孤石难挖,都是突击队去完成的。

1958年4月,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剪彩的这一天,北新大圳灌区的各大队成群结队,载歌载舞,迎接这恩情如山的溪水。从此灌区内的大队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1974年,北新大圳水利工程又延伸至赤坑,沿途的坷溪、长仑等大队受益良多,粮食丰收,每年都率先完成三粮入库工作。同时,该圳还给雁石水泥厂、雁石中学、雁石供销社农场、雁石初中、龙岩粉末冶金厂农场,解决部分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北新大圳水利工程还为发展电力作了贡献。1959年初,龙岩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当时全县第一座中型水电站——雁石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发电,为雁石岩星等大队群众提供电力照明、粮食加工,更为雁石发展工业奠定一定基础。

北新大圳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由各个灌区大队选拔一名干部兼职任成员,组织成立一个水利会。各大队还选派一至二人,负责大圳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确保大圳水路通畅,圳沿行人行走方便。为防止漂流的木材、毛竹损坏圳渠,这些巡圳员及时制止。

跨入新世纪,龙岩经济高速发展,雁石坷溪村被征用建火电厂,岩星、新芦、长仑等地相继开发,大部分的土地被征用,城镇建设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北新大圳也完成了历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