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之镇与张氏播迁
□ 张友仁
“贾陈张向余、危洪程、祝莫乐,侯毛古董叶夏陶”,说的是武所“十八将军”姓氏。
据武平县民主乡《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入闽始祖张真,字安详,生于江西九江府德化县赖公庙桥头,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功夫;明初纠集义勇,救明太祖朱元璋于鄱阳湖,有功授职。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武平伍子屯(今武平中山镇)作乱,广东潮州海寇未宁,授封武略将军(从五品),世袭一等,出征平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武皇帝敕封真公武略将军,总管雄兵一千镇守此地,并将伍子屯改造为王城,命名武所,任副千户,和其他来武所的将军一起,屯兵练武,勤耕细作,保百姓平安。死后葬武所西山岗,形如锦被盖孩儿。
众所周知,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闽西始置汀州,后辟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城关)两镇。而武平所城,这个户不盈千,人不逾万,地不过数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有姓氏百余,操客家和军家两种方言。这种现象曾引起国内外史志专家的广泛注意。察其姓氏来由,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明洪武年间,设立武平千户所时迁入的三十六姓,即“十八正将和十八副将”。
至明末,张真后裔已世袭十代,宗支繁衍,人丁五六百人。《武平县志·大事志》记载,这些将军后裔们还是做了一些分内事:贼首冲天总等攻所城,副千户长张鹏率众死守,城赖以全。又勤兵蟠龙岗(今武平中山镇三联村境内)等处,斩贼首朱大总等。
然而到了清初,这些将军后裔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载,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攻打武平。副千户长张承勋率家丁抗清兵于金鸡岭(今武平县十方镇境内),殉职。世袭副千户长张大卿,踞所城抵抗,矢志不降,城破玉焚,百姓被屠,族人罹难,族谱无存。
所幸张真之后允执、允微、允忠、允敬等人脱难逃出,避居闽赣边的禾坪隘(今民主乡)溪头墟。他们浴火重生,安身立命,并告诫子孙,誓不仕清。一直到民国初期,张真后裔张玳仁等人有意“反清复明”,参加了广州起义,失败后曾在广州白云山寺以做和尚为掩护,后辗转回乡任教。部分张氏后裔分迁四川仁寿、江西婺源、广东潮州等地,目前人口已达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