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为龙岩守好“门”


□ 宋客 文/图

我喜欢龙门。

我喜欢鲤鱼跳龙门时奋力一跃的快感,激发我们意气风发、奋发有为的向往,也暗暗激励自己不懈怠、不偷懒的人生态度。

龙岩,一个活力四射的名字,是一座坚固的文化之城和英雄之城。

春雨潇潇,雨滴如注。我们拾足而行,去追寻龙岩之“门”的真谛。

龙岩之西,有曰“龙门”。两者相约7公里,可谓近在咫尺,余温可触;但真正对龙门的了解,其实我们总是不甚了了。这就应了“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古训。

走近龙门,首先扑入眼帘的是高悬在集镇大楼上方的“龙门”两字,端庄俊秀,威武雄壮,仿佛一扇铁打的城墙矗立在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不错,这正是龙岩之门。

我揣摩着“门”字的结构。她的形状其实就是在房屋入口处并列安装了两个“户”,如同家居的门闩。夜深人静的时候,或主人外出的当刻,关上门闩,全家才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既体现实用层面的防匪防盗、抵御外侵,也体现“形而上”层面的尊严和惬意。

龙岩城之大,安上“龙门”,最恰当不过。

龙门、龙门,既是龙岩之门,也是镇守之门。

蜿蜒曲折的小池溪(龙门溪),自莽莽苍苍的黄连盂大山发源,一路狂奔,直穿龙门。在龙岩城与苏溪、小溪河交汇,始成奔腾之势的龙津河,再汇入雁石溪、万安溪注入九龙江,扑向大海。可见龙门溪从下山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生动的性灵。

立于龙岩城西一隅的龙门,地理位置独特,一如默默无语的指路石碑,一路指向永定,一路指向朋口;又像网兜的网结,把历史上汀州府属的五个纯客家县用软线紧紧地系在龙岩一端,显然,龙门是龙岩城派出的专司迎来送往、安妥旅人的使者。从文化角度看,龙门还是为龙岩城抵挡煞气的城堡,矗立在夕阳中的高墙,既是龙岩城得天独厚的掩体,还是攻不破、摧不垮、天地也奈何不得的“石敢当”。河水激越,水草丰茂,湾环回托,藏风聚气,阔大的村落成为休养生息的所在。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的龙门塔,高高耸立,直指云霄,在民间看来,既是镇守龙岩城的信物,也是斩断一切鬼魅的心灵寄托,还是龙岩城留下的深情款款的乡愁。

就这样,经历千百年岁月,龙门与龙岩城相生相伴,厮守一生,不离不弃,见证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闽西大地始有汀州,下辖长汀、宁化、新罗三县。取“网罗天下,其命维新”之意的新罗县,于天宝元年(742)因城东翠屏山有名胜龙岩洞而改称龙岩。唐大历十二年(777),龙岩改隶漳州。

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龙岩县志》记载,龙门即为当时的“铁石乡”辖的“龙门里”,主要管辖湖洋社、小池社、大池社聚落,而湖洋社主要有赤水、矮陂、可塘、陈邦、卢潭背、赖坑、官亭、陈坑等聚落,这些聚落均为今日之村落。

绿水青山,肥田沃土,龙门人在这里休养生息。

龙门,因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位置,商品经济得以发轫和延伸。在自给自足的村落社会,龙门就是一位心地善良、勤劳质朴的农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种五谷得以温饱,开小作坊制作手工业品得以交换;敞开心扉,接纳八方来客。成批的大宗货物在这里驳接,丰富的农产品在这里集散。摩肩接踵,舟车辐辏,催生了龙岩著名的龙门墟。据民国三十四年(1935)《龙岩县志》载,龙门墟“为县西南农产主要市场,商店七十余家,公路可直通县城、永定、朋口,市况为县内各虚(墟)之冠。赴虚(墟)农民,除附近三十余里各村落外,有远自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南靖来者。”活跃的龙门墟,成为城乡商品交流的舞台,观照市井风情的窗口,还是表达各种社会诉求的减压器。

龙门还因为地处龙岩的咽喉之地,又成为龙岩城的前哨阵地。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古训,使龙门与龙岩城成为天然的命运共同体。欲破岩城,必取龙门;攻克龙门,乘胜追击,岩城便如囊中取物。

最著名的是1929年5月朱毛红军第二次入闽,“三打龙岩城”演绎了神话般的传奇,而每一次攻击龙岩城又何尝不是从攻克龙门墟开始!的确,龙门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既作为攻击的前哨,如同尖锋的楔子,悄无声息地钉进岩城,使岩城时刻受到一种巨大的威胁;又作为稳定的后方,为攻击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火炮支援和后勤保障。“5月23日拂晓,红四军兵分两路出发,一、三纵队首先攻占了龙岩城的前哨阵地——龙门墟,乘胜追抵城下,猛攻西门及五彩巷的西桥,并分兵进攻南门,很快突入城区;二纵队在地方游击队的引导下,经京园、山塘、铜钵,飞快占领了龙岩北门外的小山,控制了制高点。红军两路合围,锐不可当。守敌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夺路而逃。”红四军如神兵天降,为消灭敌有生力量,主动撤出战斗,再经“二打”、“三打”,盘踞在龙岩城的国民党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终被歼灭,龙岩城迎来了新生。

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淀了“龙岩之门”任何时候都能得风气之先,养成龙门 “敢为人先、顽强奋斗”的秉性。

思想开明,人情放达,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成为龙门这一弹丸小镇的标高。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登龙书院,坐南朝北,黄墙玄瓦,典雅大方,是当地族人培育后代课子读书的圣坛。悬挂在大堂正中的“登龙书院”牌匾,时时提醒读书人勤奋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获取功名,实现鱼跃龙门的愿景;正厅两侧题写的“”“肃肃”楷书,典出《诗·周颂·》:“有来,至止肃肃”,时刻警示后人对老师要恭恭敬敬,对同学要和和乐乐,才能提升修为,才能成就人生。西学东渐,登龙书院一度改为“开明学校”,就是教育后人要思想开明,开阔视野,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祖训,濡染了周边村落一代新风。

正是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代代相袭的家风,龙门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九死不悔,义无反顾。龙门所辖的考塘村、湖源乡(湖坑村)成为闽西最早成立农民协会的村庄,湖一村、湖二村,更是发动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用铁血忠诚抒发“欠租欠债用刀还尽,有枪有炮快乐过年”的豪情。这里走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郭滴人,以及一大批早期共产党员陈庆隆、罗怀盛、郑日晖和中国“左联”作家马宁等,走出了开国中将罗元发将军、少将郭成柱将军,涌现了郭香玉、张冬地、苏红爱等一大批著名的革命烈士和“五老”人员,他们把生命的全部献给了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

一串串光辉的名字,镌刻在龙门镇高高的丰碑;

一段段感人的事迹,化成闽西大地壮烈的诗行。

龙门,是镶嵌在闽西大地一颗熠熠闪光的星,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始终守好龙岩西大“门”,无怨无悔,负重前行,既热爱坚持的位置,也热爱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