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有个“长汀村”


□ 卢滇

4月中旬,闽西客联会组织相关人员到浙江丽水考察客家工作,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紧张的行程只能是“走马观花”,但所见所闻深刻地印记在脑海中。印象最深,也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丽水有个“长汀村”。

4月15日上午,在丽水市政协领导的陪同下,我们乘中巴前往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沿途风光旖旎,尤其是浙江的第二大江瓯江,沿岸美景尽收眼底,约一小时车程抵达“长汀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是一个依山傍湖的村庄,村庄后面的山叫“荷花山”,因山形似荷花而得名,喻为村民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淳朴民风。村庄前面就是瓯江。1990年建造石塘水电站时形成的人工湖叫“龙廷湖”,尤其是在冬季,因为湖水和空气温差大,会在湖面上形成一层雾霭,于是便出现“十里云河”的自然景观,“长汀村”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长汀村”建在一块长约2公里的长方形平地上,是300多年前来自福建汀州的客家人讨生活、播迁到这片土地开垦建村的,前辈们用“长汀”命名村庄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既体现了村庄的地形地貌,又可以思念故土,缅怀先人,慰藉乡愁。

云和县政协文史委干部黄育盛介绍,“长汀村”是瓯江流域的“船帮古镇”,那时的“长汀村”,白墙黛瓦,商贾云集,富甲一方,号称“财主村”。据说,那时云和县的一半田地都是长汀人的。每到秋收时节,长汀人就会把从云和收来的粮食通过瓯江帆船运到下游城镇出售,几十条帆船顺江而下,浩浩荡荡,形成了“瓯江放粮”的壮观景象。

据介绍,长汀村现有108户、300多人。2015年前全村80%的村民在外务工创业。近年来,云和县委、县政府决策,依托当地特有的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实施以“云里看海,山里玩沙”为创意卖点的长汀淡水沙滩“金点子”项目,一举实现了从“衰落”到“复活”的成功逆袭,成为“两山”转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2016年5月,长汀沙滩建成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60多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00万元,村集体创收300多万元。

“长汀村”多深宅大院,可惜的是因石塘水电站建设,大部分古民居都消失了,现在保存最好的古民居是“徐氏大宅”。石头门牌上有“东海旧家”四个大字,此宅始建于1884年,内外两幢,四合两层,砖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老宅共两进五直,横梁雕刻蝙蝠、鹿、鱼、鹤等图案,栩栩如生。徐家从汀州迁居这里已有280多年历史,此宅院是徐家第六世裔孙徐德章之家。据记载,徐德章年幼时读书过目成诵,熟读经史百家,但他认为文虽可以安邦,但不能克敌。“长汀村”是瓯江商埠,来往商人和船只经常遇到劫匪洗劫。于是,徐德章弃文从武,专心操练,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成为一名行走江湖的仗义侠客,匪徒闻风丧胆,“长汀村”一带从此平安。科举时,徐德章中了“武举人”,在家门口树立桅杆,见证功名。我们看到了宅门口有两个石墩是“武举人”徐德章的贡生桅杆基座,左侧石墩上书“甲午科举人”,右侧石墩上书“徐德章建立”。

参观“徐氏大宅”后,对乡贤徐德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当我们来到瓯江“龙廷湖”傍的长汀沙滩时,眼前是另一番景致,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延伸到远方,我们宛若来到了海边的沙滩,令人心旷神怡。

长汀沙滩尽管是近年的人造景观,实践证明这个“无中生有”的项目是成功的。从中可以发现浙江丽水人是精明而又实干的。

离开“长汀村”时,我对近年来大家热议的话题,从“丽水之赞”到“丽水之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