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岩城里的文化符号
图为“新罗第一泉”遗址
■曾昭卫
龙岩城里,每一块石碑,每一处巷名,每一条街道,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
明代新罗第一泉“新罗”的寓意
明万历年间,下井巷的连、杜两大家族为巷子地界的事闹得不可开交,龙岩县令吴守忠为此伤透脑筋。1584年,吴守忠想了个妙招,在下井处泉眼边立一块巨大石碑,刻上“新罗第一泉”字样,意思是这巷子是官家的,谁也别想私自占了。此举巧妙化解了连杜两家的矛盾,跟安徽桐城“六尺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不叫“龙岩第一泉”,而叫“新罗第一泉”?这其实是想借用“新罗”这一古老称谓,告诉连杜两家:这泉水自新罗古县时期就在这儿了。这一命名不仅是对此泉的尊重,更是对地方历史的敬畏,又间接彰显了官方的治理权威,使连杜双方收敛争执之心,充满了古代地方治理“借物说理、以史化人”的智慧。
清代石埕巷“一巷三尚书”
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的《龙岩州志》“城内十八巷中......”,才首次出现石埕巷的名字。此前,乾隆三年版的《龙岩州志》提到的街市二十四巷,并没有石埕巷。
作为龙岩古城仅存的历史巷道,石埕巷因“一巷三尚书”声名远播,“三尚书”指的是石应岳、蔡梦说、王命璿三人,均为千户所军户的后裔。明朝建立后,实行“卫所制”军事制度,龙岩县隶属漳州卫,因地理位置偏僻,漳州卫轮拨各千户卫所戍守。明朝中期动乱频发,在龙岩设置龙岩守御中千户所,卫所驻地在今文苑名都2号楼中段位置。卫所军户与驻地百姓相互通婚繁衍,经年累月,军户带来的中原文化与龙岩本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庞大的军户后裔成了龙岩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应岳故居在今龙岩一中南大门西侧的“柱国第”大宅,蔡梦说故居位于石埕巷中部大池塘边,王命璿故居在蔡梦说故居的北后门处。三人的故居是石埕巷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人的成功离不开家族的世代传承。石应岳祖籍安徽,父亲石珍在1561年海盗张琏攻打龙岩城时立功,一路升任福建北路守备,都指挥佥事。石应岳1571年中进士,历任户科给事中、户部侍郎等职,因多次谏言皇室要节俭、廉洁奉公,民间流传“总宪(海瑞)清似水,京兆(应岳)白如霜”的民谣,去世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蔡梦说1574年中进士,是明代巡按御史,曾巡按广东、海南等地,不趋炎附势,直言敢谏、惩办权贵,还主持兴修铜陵大堤,造福一方百姓。在漳州府城东坂后街立有蔡谟、蔡梦说父子侍御坊,在龙岩立有知县蔡谟、孺人徐氏双寿重封坊。王命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1604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曾上疏力陈册立皇太子,严厉处置贪官高采,还加强澳门海防;明朝灭亡后坚持反清复明,尽显忠臣气节。
此外,石埕巷还坐落着柯元伯的“柯厝”以及翁氏祠堂、林氏祠堂等。“官邸民宅庇联,民风淳朴,名人硕彦,擢科第而登显要者,源源相继,岩士大夫济济林之”,石埕巷作为龙岩县第一次文化高峰的形成地,毋庸置疑是龙岩的文脉高地,影响深远。
民国天下为公的“中山”烙印
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民国年间各地纷纷以“中山”命名当地的重要街道、公园、建筑物等。龙岩城最核心的区域、最传统的中心街区,建立的街道和公园,都以“中山”为名。龙岩的中山街是1926年北伐军打下龙岩城之后命名的,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927年对龙岩的城市格局进行了改造,拆除龙岩城墙,兴修中街马路,将其分为三段,上段自西兴桥至西门为中山西路,中段自西门至南门为中山路,下段自南门至东门为中山东路。街道被拓宽至三丈六尺,以便能容两辆汽车并行。规定沿街商店必须修建二至三层楼房,且要求按其闽南的建筑风格建造,街的两旁开辟骑楼为人行道,既为行人遮阳挡雨,又增添了独特的地方风情。此外还征收民房祠址,兴建中山公园,公园内修建了擎天塔、猴洞、凉亭、莲花池、图书馆等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园中建有公共体育场,设有250米跑道、球场、检阅台等。
土地革命时期的龙岩博物馆、金融街、隐泉书院
土地革命时期,龙岩见证了诸多重要的红色历史。1929年五六月间,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如今龙岩博物馆所在地新邱厝,即是当年红四军前委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旧居。1929年6月19日至7月8日,毛泽东就住在这里,参加6月20日在中山公园召开的有3万多人参加的红四军三打龙岩军民祝捷大会。6月22日,毛泽东还参加了在公民小学礼堂兴学祠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1991年,新邱厝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保单位。
如今的金融街,其前身是龙岩南门头老街,是历史上的闽西工农银行旧址。1930年11月7日,闽西工农银行在此正式开业。它见证了闽西苏区金融发展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革命根据地成立最早、制度最完善、开办时间最长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被誉为“共和国金融摇篮”,为苏区的经济发展和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隐泉书院前身是龙岩县商会旧址。1908年,龙岩商人筹组商务会,1919年将城中心的石壁头永思祠改建为方形二层楼,为该会永久会所,并建有小花园、六角亭。“隐泉书院”是闽西国共和谈旧址,同时也是毛泽民同志旧居。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时,毛泽民在此筹集经费,为红军的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六角亭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里曾举行闽西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谈判签字仪式。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邓子恢在龙岩县商会会长李伟夫等10多人的见证下,三方在六角亭进行会谈并签署合作协议,从此开启了闽西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
新中国“九一路”的新生
1949年9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五团解放了闽西重镇龙岩。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时刻,龙岩人民将独五团进城时经过的道路命名为“九一路”。这条道路见证了龙岩的解放,成为龙岩新生活的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