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宁洋刘氏族谱里的抗日英烈
■陈龙林
宁洋城(今漳平双洋镇)东门外80米左右路边,曾有一座“忠烈祠”。1941年由宁洋县长邱思串鼎建,奉祀报国尽忠的宁洋抗日烈士刘胜书。据老者罗和祥回忆,“忠烈祠”当地人称“安子宫”,由一间开面房及一个亭子构成,亭子设美人靠,方便过路人休息。该祠已毁,旧址现建起两间烤烟房。
刘胜书何许人也?宁洋《刘氏族谱》有“抗日烈士胜书公传”。作者学元乃其侄孙,又“前秉乡政有年”,对刘胜书的情况知悉最详,因不忍心胜书的烈绩湮没无传,故在修谱时特为其立传。以下录该谱《抗日烈士胜书公传》:
杀敌成仁,名扬青史,可歌可泣者谁也?吾族叔祖胜书公是也!启麟其字,玉书其乳呼也,即清监生志汪公之仲郎也。
自幼天资英雄,胆略过人,年华当壮志,气魄方刚,视外侮频临,不惜牺牲,自动从戎,献身救国。迨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蒙□□□□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五十二师步兵炮连连附,嗣充国军第六师三六团少尉排长。
“七七”(民国廿六年七月七日,即1937年7月7日)事变时,公年只二七,领队坚守上海,与敌激战七旬余日,叠叠建功,最后以寡不敌众,竟于同年(1937年)九月间,在上海抗战为国捐躯。
族党闻声,无不痛心疾首,但公虽亡,而其烈绩则万古长存。邑宰丘公(思串)及邑人等,以公之尽忠报国可嘉,在宁洋东门外鼎建忠烈祠,第一次迎公之神位入祀焉。每年“七七”,官民集中追悼,足资纪念,此乃无上光荣矣。
复于民国卅年(1941年)十一月廿五日,奉军委会汇到一次恤金伍百元,又合准给二十年之遗族年抚金,由民国卅一年(1942年)起至民国五十年(1961年)止。每年可得二百四十元。此项特别权利独公之子孙可以享受焉。
似公之尽忠报国者,吾族前所未有也。吾辈青年须当仿效。公之令尊在堂,现犹康健。德配马女士贤能内助,妇道无亏,举丈夫子一名即观清,而年尚幼,在校攻书,将来发达正未可量也。
元也前秉乡政有年,对公情绪知之最悉,又以族谊攸关,不忍公之烈绩湮没无传之,兹值修谱,余虽不文,亦乐为之言也。敬录数行志之谱末,以待来者润色焉。是为传。
从以上内容可知,抗日烈士刘胜书1910年生于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有一股英雄豪气,国难之时,挺身而出,从军救国。25岁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五十二师后炮连连附,接着任国军第六师三六团少尉排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刘胜书率队坚守上海,与日军激战70多天,屡立战功,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族人闻讯,痛心疾首。1941年宁洋县长丘思串就任后,特与乡人建“忠烈祠”,首迎刘胜书英烈神位入祀。此后,每年“七七”,官民集中追悼,无上光荣。当时的政府也给了一次性的抚恤金和二十年的遗族年抚金。
这种精忠报国的楷模是该族前所未有的,当为后辈青年仿效。刘胜书牺牲后,父母康健,贤妻抚育儿子,希望还在读书的后人观清将来前程远大。